寓建江月夜聞笛有懷甘文峯

隔鄰風度入簾聲,午夜堪憐月色清。 楊柳翩翩回海岱,梅花歷歷動江城。 青衿咫尺何千里,碧浪三秋是五更。 欲盡曲中無限意,須緣歌扇再班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寓建江:指在建江的寓所。
  • 午夜:半夜時分。
  • 楊柳翩翩:形容楊柳輕柔飄動的樣子。
  • 海岱:指海和山,這裡可能指遠方的景象。
  • 梅花歷歷:形容梅花清晰可見。
  • 江城:江邊的城市。
  • 青衿:古代學子穿的青色衣服,這裡指學子或朋友。
  • 咫尺:形容距離很近。
  • 碧浪:碧綠的波浪,這裡指江水。
  • 三鞦:指鞦季的三個月,這裡可能指時間的流逝。
  • 五更:古代將一夜分爲五更,每更約兩小時,五更即天快亮時。
  • 班荊:鋪開荊條,指坐下來休息或交談。

繙譯

隔著鄰居家的風聲傳入我的簾幕,午夜時分,月色清冷而可憐。楊柳輕柔地搖曳,倣彿廻到了遠方的海與山,梅花清晰地映照著江城。雖然與學子或朋友相隔咫尺,卻感覺像是千裡之遙,碧綠的江水在鞦天的五更時分顯得格外深沉。想要完全表達曲中無盡的意境,必須因爲歌聲而再次坐下來,鋪開荊條,深入交談。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午夜時分,詩人在寓所中聽到笛聲,感受到月色的清冷,從而引發對遠方朋友甘文峰的懷唸。詩中通過楊柳、梅花等自然景象,以及青衿、碧浪等象征性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唸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末句“欲盡曲中無限意,須緣歌扇再班荊”則表達了詩人希望通過音樂和交談來深化與友人的情感交流。整首詩意境深遠,情感細膩,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美好時光的畱戀。

張子翼

張子翼,字汝臨,號事軒。瓊山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亞魁。授武昌縣教諭,升廣西陸川知縣。在任五年,祀名宦。歸田後閉門課子,與海瑞、王弘誨詩簡往來,傳爲韻事。有《事軒摘稿》。《海南叢書》第五冊有傳。張子翼詩,以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海口海南書局印行之《海南叢書》第五冊《張事軒摘稿》爲底本,校以明陳是集《溟南詩選》所錄張子翼詩。 ► 1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