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 · 附會

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若築室之須基構,裁衣之待縫緝矣。夫才童學文,宜正體制∶必以情志爲神明,事義爲骨髓,辭采爲肌膚,宮商爲聲氣;然後品藻玄黃,攡振金玉,獻可替否,以裁厥中:斯綴思之恆數也。 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幹。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塗於同歸,貞百慮於一致,使衆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羣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裏一體,此附會之術也。夫畫者謹發而易貌,射者儀毫而失牆,銳精細巧,必疏體統。故宜詘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此命篇之經略也。 夫文變無方,意見浮雜,約則義孤,博則辭叛,率故多尤,需爲事賊。且才分不同,思緒各異,或制首以通尾,或尺接以寸附。然通制者蓋寡,接附者甚衆。若統緒失宗,辭味必亂;義脈不流,則偏枯文體。夫能懸識湊理,然後節文自會,如膠之粘木,石之合玉矣。是以駟牡異力,而六轡如琴,馭文之法,有似於此。去留隨心,修短在手,齊其步驟,總轡而已。 故善附者異旨如肝膽,拙會者同音如胡越。改章難於造篇,易字艱於代句,此已然之驗也。昔張湯擬奏而再卻,虞鬆草表而屢譴,並事理之不明,而詞旨之失調也。及倪寬更草,鍾會易字,而漢武嘆奇,晉景稱善者,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辭當也。以此而觀,則知附會巧拙,相去遠哉! 若夫絕筆斷章,譬乘舟之振楫;會詞切理,如引轡以揮鞭。克終底績,寄深寫遠。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鬱湮,餘風不暢。此《周易》所謂“臀無膚,其行次且”也。惟首尾相援,則附會之體,固亦無以加於此矣。 贊曰∶ 篇統間關,情數稠迭。原始要終,疏條布葉。 道味相附,懸緒自接。如樂之和,心聲克協。
拼音

所属合集

#文心雕龍

譯文

什麼叫“附會”?“附會”就是統率文章的義理主題,聯繫文章的首尾段落,決定材料的取捨,組合銜接文章章節,包舉全篇,使內容豐富而不散漫。這好像建築房屋必須打好基礎,裁製衣服要細針密縫一樣。少年學做文章,應當端正文體,必須以思想感情爲精神主宰,以內容的事類材料爲骨骼,以文章的辭采爲肌肉皮膚,以語言韻調爲聲氣,然後品評區別使用各種辭藻,像音樂注意和諧,選用好的和去掉壞的,使各方面的取裁都恰到好處。這就是謀篇運思的恆常的法則啊! 一切文章,從大體上看,都類似樹木的多分枝,江河的多支流一樣。整頓支流要依靠河流的源頭,清理枝條要遵從樹木的主幹。因此附着言辭會合文義,務必要抓住全篇的綱領,驅使萬條思路都同歸於一個目的,正確地使百種念頭都達到一致,使段落大意雖然繁複,然而卻沒有前後倒置的錯亂,全篇的語言雖極豐富,卻不像沒有頭緒的絲團那樣糾結。需要明白表現的地方,就應像樹木的枝條一樣向着太陽抽拔出來;應該含蓄委婉的地方,就要順着暗處隱藏蹤跡。做到文章的首尾結構周密,內外一致。這就是附辭會義的方法。假使畫師只注意謹慎對待毛髮小處,就會把相貌畫得走樣;射箭的人只瞄準細微處便要失掉大目標。這是因爲把精神集中在細微處,一定會在大體上疏忽。所以做文章首先應當保持一尺的正確,不必拘泥於一寸,保證一丈的正確,不必拘泥於一尺,寧可放棄枝節的巧妙細小,也要爭取大局的完美,這是謀篇的總體安排。 文章的變化沒有定規,因爲作者往往容易對文意的見解浮泛繁雜,主張簡約就可能發生文義孤單的毛病,主張廣博就可能發生文辭雜亂的缺點。寫作輕率迅速的,固然草率而多過失,寫得慢的又往往遲疑不決,也是作文章的禍害。況且個人的才智天分不同,想法各異,有的能掌握全篇首尾使得貫通,有的一尺一寸、枝枝節節地連接黏附。然而在寫作上能夠通盤考慮的很少,邊寫邊連接黏附的卻頗多。假如文章的各種頭緒失去了主宰,言辭的韻味一定紊亂;文章義理的脈絡不流暢貫通,那文體就會顯得枯燥。能夠深切地認識文章的肌肉紋理,然後文章的章節結構自然會合理,如膠汁黏結木料,大豆混合黃色一樣。因此駕車的四匹雄馬雖然力氣不同,但六條繮繩卻能拉的像琴絃那樣協調;馬車的並駕齊驅,靠的是車的輪轂統一了衆多的輪輻。駕馭文章的方法,和這很相似。文章增刪得當,長短合適,就像調整四匹馬的步調,只在於抓住繮繩罷了。 所以做文章善於調整文辭的人,能把不同的旨趣結合得像肝膽一樣密切;拙於安排命義的人,卻把相同的和諧音調寫得像北胡南越那樣背離。修改文章有時比寫文章還困難,換字詞有時比更換句子要艱苦,這是已經經過證實了的。從前張湯草擬的奏書一再被漢武帝退回,虞鬆起草表章屢次受到晉景王的指斥;都是因爲文章的事理沒有說明白,文理沒有安排好。等到倪寬替張湯重新起草奏書,鍾會把虞鬆的章表改動了幾個字,便使得漢武帝讚美,晉景王稱好。那是因爲他們修改的文章事理得當,敘事明白,心思敏捷,措辭恰當。由此看來,我們就可以知道附辭會義的巧妙與拙劣,相差很遠了。至於一篇文章的結尾,一章的結句,好比劃船打槳要有力;調整詞語切中情理,如像牽引住繮繩得心應手地揮動馬鞭。那便能夠有始有終地收到功績,使文章寄託深意,具有情味。倘若文章的開始寫得很有光彩,而結尾的句子卻很拙劣;那就會使文勢阻滯,餘留的風味也就不暢了。這就是《周易》所說的“屁股上沒有皮膚肌肉,走路就很困難”。只要全篇起首結尾互相聲援呼應,那文章的附辭會義的作用,確實也就沒有超過它的了! 總結: 文章結構要全面統一安排,文情文術纔會適當稠疊。從開頭到歸總結尾,都要注意疏理千條佈置枝葉。只要情理和文辭佈置妥帖,相隔懸遠的頭緒自然可以連貫。就像音樂必須動聽和諧一樣,作者內心的話也要調配得協調。

注釋

附會:附辭會義。附辭,調整辭語,使語言不混雜重複。附,附着。會義,安排情意,使情意有條理不顛倒。 文理:文章義理,指主題。 與奪:給予、剝奪,即取捨。 涯際:邊際,指文章的節與節之間。 彌綸:包舉,概括。 雜而不越:複雜而不鬆散,內容豐富而結構嚴密。雜,內容文辭豐富多樣。越,超越,散亂。 基構:基本結構。 緝:一種縫法,一針對一針地縫,即縫得細密。 量:作“童”。童,少年,這裏指初學者。 神明:精神主宰。 大體:這裏是大概的意思。 枝派:分枝流派。派,水的支流。 “驅萬塗”二句:《周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塗,用途,路。貞,正,使之正。 乖:不合。 棼絲:亂絲。 陽:陽光。出條:抽發小枝。 術:方法。 詘:同“屈”。信:伸,直正。 枉:屈。直:伸。尋:三十尺。 多:應作“無”。方:定。 約:精練、簡單。 叛:離開中心,亂。 率:輕率。尤:過錯。 需:遲疑不決。賊:害。 分:本分、天分,指各人寫作的才能。 緒:端緒、頭緒。 制首以通尾:指寫作文章有通盤考慮,所以首尾貫通。 尺接以寸附:和上句所說情況相反,沒有通盤考慮,寫一段算一段,一尺一寸地接上去。 統緒:總束頭緒。宗:主。 義脈:以人體的氣脈來喻文章內容的脈絡。 偏枯:半身不遂,這裏用以喻作品的脈絡阻塞。偏,半邊;枯,枯萎。 懸識:遠見。懸,遠,深。湊,作“腠”。腠,肌膚紋理,指規律。 節文:指音節和文采。 轡:馬繮繩。如琴:和諧如琴聲。 轂(gǔ):車輪的輻彙集之處,也是車軸穿過之處。輻:車輪上連接輪圈和車轂的木條。 修短:長短,指多寫或少寫。 異旨:不同的旨意。肝膽:肝和膽緊密相連,比喻密切。 同音:和諧音調。胡越:古代稱北方的少數民族或異族爲胡;越國在南方,比喻疏遠。 理事:應作“事理”。 絕筆:絕,斷。絕筆,不再寫,指全篇結尾。斷章:一章的斷句。 楫:槳。 會詞:修辭。切:合。 克終:能夠有始有終,指全篇都寫好。克,能;終,文章結尾。底績:致績,收到功績。 寄深寫遠:疑當作“寄在寫送”。寫送,寫作有餘韻,六朝文人常語。 篇統:全篇各種頭緒的總安排。統,統緒。間關:指道路艱險,比喻文章結構曲折。 情:文情內容。數:同“術”,寫作手法。稠:密。疊:重。 原:推源,追溯。要:歸結。 疏:疏通。布:分佈。 道:指文情內容。味:指文辭韻味。 懸:遠。

《附會》是《文心雕龍》的第四十三篇,主要是論述整個作品的統籌兼顧問題。所謂“附會”,分而言之,“附”是對錶現形式方面的處理,“會”是對內容方面的處理。但這兩個方面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本篇強調的是“統文理”,所以,雖有“附辭會義”之說,並未提出分別的要求或論述。

賞析

《附會》的“附”是附着,是對錶面形式的處理,即“附辭”,使文辭緊密附着於文意;“會”是會合,對內容方面的處理,即“會義”,把文意會合成一個整體。“附會”就是“附着會合”的意思,即使文章通篇相附着而會合成一個整體。本篇主要論述創作中謀篇命意、佈局結構的問題。 全篇分三部分:一、講“附會”的含義、必要性和寫作構思的基本原則。二、講附辭會義必須抓住綱領,通篇考慮。要求作者從大處着眼,有全局觀點。在處理創作的具體問題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掌握了創作的基本方法,纔會運用自如。三、講文章的修改及文章的開頭結尾問題。 劉勰在本篇中所提出的“以情志爲神明,事義爲骨髓,辭采爲肌膚,宮商爲聲氣”,即思想內容是主體,辭采形式是爲其服務的,是劉勰的重要的文學觀點之一,不僅是“附會”的重要原則,也是整個文學創作的原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附會:指文章的命意佈局,組合修辭等。
  • 涯際:邊界,邊際。
  • 彌綸:綜合組織,統攝。
  • 宮商:古代五音中的兩個音,這裏指文章的聲律。
  • 品藻:品評,鑑定。
  • (chī):張布,舒展。
  • (qū):彎曲,縮短。
  • :古代八尺爲一尋。

翻譯

什麼叫做附會?就是統攝文章的條理,聯結文章的首尾,確定取捨,組合邊界,綜合全篇,使內容繁多卻不越出規範。就像建造房屋必須有基礎結構,裁剪衣服需要等待縫綴一樣。那些剛學習寫作的人,應當端正體制:一定要讓情志成爲精神主宰,事情義理成爲核心骨幹,文辭文采成爲外表肌膚,聲律如同聲音氣息;然後品評鑑定色彩,舒展振揚金玉般的文辭,提出好的去除不好的,從而達到恰當適中:這是構思寫作的永恆法則。

大凡一般的文章,大多有枝節流派,整理枝派要依據源頭,處理枝節要遵循主幹。因此遣詞造句、命意佈局,務必總攬綱領,驅使各種路徑歸結到同一方向,讓衆多思考在一致目標下確定,使衆多道理雖然繁雜,卻沒有顛倒錯亂的弊病,衆多言辭雖然繁多,卻沒有紛亂如絲的混亂。如同扶持陽氣使其突出枝條,順應陰氣而使蹤跡隱藏,要首尾周密,表裏成爲一體,這就是附會的方法。那些繪畫的人小心地畫出髮絲卻改變了容貌,射箭的人注意到毫毛卻失去了牆壁,過於追求銳利精細巧妙,必然會忽略主體的統攝。所以應當委屈寸來保證尺,彎曲尺來保證尋,捨棄片面的精巧,學習全面的完美成效:這是安排篇章的謀劃策略。

文章的變化沒有固定方式,作者的見解往往浮淺雜亂,簡約就會義理單薄,廣博就會言辭散亂,草率所以多過失,隨便就會造成危害。而且作者的才能天分不同,思緒也各異,有的能夠從頭到尾連貫制控,有的只能一尺接一尺、一寸連一寸地銜接附着。然而能夠全面制控的人很少,多數是銜接附着的。如果總體的頭緒失去主宰,文辭的韻味必然混亂;義理的脈絡不能貫通,那文章就會像得了偏枯病一樣。只有事先高懸認識來聚集義理,然後章節文采自然會恰當組織,就像膠能粘着木材,石頭能與玉結合一樣。因此四匹馬力量不同,而六條繮繩卻像琴瑟般協調,駕馭文章的方法,與此相似。取捨隨心,長短掌握在手中,使它們整齊步伐,不過是總攬繮繩而已。

所以善於附會的人不同的旨意如同肝和膽緊密相連,笨拙附會的人相同的聲音卻如同胡和越相隔遙遠。修改篇章比創作還困難,改字比換句還艱難,這是已有的經驗。從前張湯擬奏章兩次退回,虞鬆寫表文多次遭譴,都是事理不明確,而且詞旨失調造成的。等到倪寬重新起草,鍾會改字,而漢武帝驚歎奇特,晉景公稱道好,這是因爲道理恰當而事情明白,心思敏捷且用詞恰當。由此來看,就知道附會的精巧與笨拙,相差實在是很大呀!

至於結束寫作斷絕篇章,就像乘船划動船槳;運用文辭切合義理,如同拉着繮繩揮起馬鞭。能夠最終完成並取得好成效,寄託深遠的內涵。如果開頭絢麗而陪襯的語句卻憔悴,就會遺留聲勢被鬱積湮沒,餘風不能順暢傳播。這正如《周易》所說的「臀部沒有皮膚,行動趑趄困難」。只有首尾互相呼應,那麼附會的體制,確實也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贊說: 篇章系統周折,情思頭緒繁多。從起始推究到結束,像梳理枝條分佈葉片。 道理情味相互附從,像懸空的線索自然銜接。如同音樂的和諧,內心聲音能夠協調一致。

賞析

這段關於「附會」的論述內涵豐富。強調了在寫作中要綜合考慮文章的各方面,從總體的條理到字句的組織。指出優秀的附會能讓文章渾然一體,而拙劣的則會導致雜亂無章。通過對比不同人的寫作表現,說明了附會精巧的重要性。文中還以各種比喻來生動地描繪寫作中的現象和規律,如以划船、騎馬作比,形象易懂。最後讚語總結了附會的重要性及其理想狀態,與前面的闡述相呼應。這段文字對寫作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批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劉勰

劉勰

劉勰,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 5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