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

· 韓愈
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 鋪牀拂席置羹飯,疏糲亦足飽我飢。 夜深靜臥百蟲絕,清月出嶺光入扉。 天明獨去無道路,出入高下窮煙霏。 山紅澗碧紛爛漫,時見鬆櫪皆十圍。 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局束爲人鞿? 嗟哉吾黨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歸!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山石崢嶸險峭,山路狹窄像羊腸,蝙蝠穿飛的黃昏,來到這座廟堂。 登上廟堂坐檯階,剛下透雨一場,經雨芭蕉枝粗葉大,山梔更肥壯。 僧人告訴我說,古壁佛畫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爲我鋪好牀蓆,又準備米飯菜湯,飯菜雖粗糙,卻夠填飽我的飢腸。 夜深清靜好睡覺,百蟲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頭,清輝瀉入門窗。 天明我獨自離去,無法辨清路向,出入霧靄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蹌。 山花鮮紅澗水碧綠,光澤又豔繁,時見鬆櫟粗大十圍,鬱郁又蒼蒼。 遇到澗流當道,光着腳板踏石淌,水聲激激風飄飄,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應自得其樂,何必受到約束,宛若被套上馬繮? 唉呀,我那幾個情投意合的夥伴,怎麼能到年老,還不再返回故鄉?

注釋

山石:這是取詩的首句開頭二字爲題,乃舊詩標題的常見用法,它與詩的內容無關。此詩西窗燭版本據《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二。 犖(luò)確:指山石險峻不平的樣子。 行徑:行下次的路徑。 微:狹窄。 蝙蝠:哺乳動物,夜間在空中飛翔,捕食蚊、蛾等。這是寫山寺黃昏的景象並點明到寺的時間。 升堂:進入寺中廳堂。 階:廳堂前的臺階。 新雨:剛下過的雨。 梔子:常綠灌水,夏季開白花,香氣濃郁。梔,一作「支」,字同。 「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句:進入廳堂後坐在臺階上,這剛下過的一場雨水該有多麼充足;那吸飽了雨水的芭蕉葉子更加碩大,而挺立枝頭的梔子花苞也顯得特別肥壯。詩人熱情地讚美了這山野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 佛畫:畫的佛畫像。 所見稀:即少見的好畫。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 「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句:和尚告訴我説,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並拿來燈火觀看,尚能依稀可見。 置:供。 羹(gēng):菜湯。這裏是泛指菜蔬。 疏糲(lì):糙米飯。這裏是指簡單的飯食。 飽我飢:給我充飢。 百蟲絕:一切蟲鳴聲都沒有了。 清月:清朗的月光。 出嶺:指清月從山嶺那邊升上來。夜深月出,説明這是下弦月。 光入扉(fēi):指月光穿過門戶,照時室內。扉,門。 無道路:指因晨霧迷茫,不辨道路,隨意步行的意思。 出入高下:指進進出出於高高低低的山谷徑路的意思。 窮煙霏:空盡雲霧,即走遍了雲遮霧繞的山徑。霏,氛霧。 山紅澗碧:即山花紅豔、澗水清碧。 紛:繁盛。 爛漫:光彩四射的樣子。 櫪(lì):同「櫟」,落葉喬木。 十圍:形容樹幹非常粗大。兩手合抱一週稱一圍。 當流:對着流水。 赤足踏澗石:是説對着流水就打起赤腳,踏着澗中石頭淌水而過。 人生如此;指上面所説的山中賞心樂事。 局束:拘束,不自由的意思。 鞿(jī):馬繮繩。這裏作動詞用,比喻受人牽制、束縛。 吾黨二三子:指和自己志趣相合的幾個朋友。 安得:怎能。 不更歸:不再回去了,表示對官場的厭棄。

詩題爲「山石」,但並非詠山石,而是一篇詩體的山水遊記。此詩按時間順序記敘了遊覽惠林寺的所見所感,描繪了從黃昏至入夜再到黎明的清幽景色,抒發了作者不願爲世俗羈絆的心情。記敘時由黃昏而深夜至天明,層次分明,環環相扣,前後照應,耐人尋味。前四句寫黃昏到寺之所見,點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寫僧人的熱情接待;「夜深」二句,寫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愜意;「天明」六句,寫凌晨辭去,一路所見所聞的晨景;「人生」四句,寫對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嚮往。「人生如此自可樂,豈必侷促爲人靰」是全詩主旨。全詩頗顯韓愈「以文爲詩」的特色,其突出特點是運用了賦體的「鋪採摛文」手法,氣勢遒勁,風格壯美,數爲後人所稱道。

賞析

題目「山石」不是本要專門抒發的內容,而是取首句的頭兩個字而已。這是一首記遊詩,按時間地點依次寫來,全詩可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芭蕉葉大梔子肥」,寫黃昏到寺所見景色。「山石犖确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首句寫寺外山石的錯雜不平,道路的狹窄崎嶇;次句寫古寺的荒涼陳舊,到黃昏時衆多的蝙蝠竄上飛下,紛紛攘攘。僅此兩句,就把整個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徵突現出來,使人如臨其境。以下兩句是入寺坐定後所見階下景物:芭蕉葉子闊大,梔子果實肥碩,是新雨「足」後的特有景緻,讀之令人頓覺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從「僧言古壁佛畫好」至「清月出嶺光入扉」,寫入寺後一夜的情景。這裏一部分先寫僧人的熱情招待,先是主動地向客人介紹古壁佛畫,興致勃勃地擎着蠟燭引着客人前去觀看。「稀」字既道出壁畫的珍貴,也生動地顯露出詩人的驚喜之情。接着寫僧人的殷勤鋪牀置飯,「疏糲亦足飽我飢」,一見僧人生活的簡樸,二見詩人對僧家招待的滿意之情。後兩句寫夜深入睡,「百蟲絕」從反面襯托出深山古廟蟲鳴之盛,直到夜深之後才鳴聲漸息。「清月出嶺光入扉」,很有李白「牀前明月光」詩句的意境,使人有無限靜寂之感。 第三部分從「天明獨去無道路」至「水聲激激風吹衣」,寫晨去的路上所見所感。雨後的深山,晨霧繚繞,曲徑縈迴,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難行。一個「窮」字,寫出詩人奔出霧區的喜悅。接下去描繪脫離霧區,在一片晴朗中所見到的秀麗山景:峭崖上紅花一片,山澗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壯的鬆、櫪樹時時躍入眼簾。「時見」二字看似平常,實有精確的含意,它表明這些鬆、櫪樹不是長在一處的,而是詩人在行進中時時見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開,使讀者的意念像跟着詩人行走似的一路領略山中風情。下兩句寫新雨後的山澗,水流橫溢,激濺奔瀉,致使詩人脫去鞋子,提起褲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進。山風陣陣,牽衣動裳,使人有賞不盡的山、水、風、石的樂趣。這裏景色豐富,境地清幽。所以詩寫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後一段。 第四部分從「人生如此自可樂」到最後,是抒寫情懷。韓愈在長期的官場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滿腔的憤懣不平,鬱積難抒。故對眼前這種自由自在,不受人挾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樂和滿足。從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來過這種清心適意的生活。這種痛恨官場、追求自由的思想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 這首詩看似平凡,實際有較高的藝術成就。突出的特點是巧妙地運用了賦體中「鋪採摛文」的手法。所謂賦體的「鋪採摛文」,就不是一般地敘事狀物,而是在記敘的過程中興會淋漓地、鋪揚蹈厲地狀寫事物,繪景抒情,使之物相盡形,達到輾轉生髮的藝術效果。《山石》詩便是如此。無論是開頭部分的黃昏到寺,還是其後的歇寺、離寺,先後按時間推移,把在這一段時間中的所做所爲、所見所聞、交待得清清楚楚。而這些事都是日常的平凡之事(像入寺、坐階、看畫、鋪牀、睡覺、晨起登程等);客觀之景(像大石、蝙蝠、芭蕉、梔子、月光、晨霧、山花、澗水、鬆櫪等)就像一篇記事的日記一般,沒什麼奇特之處。然而詩人卻在這些無甚奇特的事物中,洋溢着真摯之情,狀寫出美妙之景,從而生髮出無限的詩意。如「黃昏到寺蝙蝠飛」,雖是一個很普通的現象,也無雕飾的詞語,但卻十分有力地烘托出深山古寺在黃昏中的氣氛,使人如見古寺之荒涼,環境之沉寂。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一種美妙的詩意。再如「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又是一幅多麼優美的圖畫。水聲激激,風扯衣衫,一位赤足的人在溪流中上下小心踏石過流,其神其態,其情其趣,使人對這幅充滿詩意的「山澗行」的圖畫,產生無限生趣。這就是詩人「鋪採摛文」筆法所昇華出的功力。 這首詩爲傳統的紀遊詩開拓了新領域,它汲取了山水遊記的特點,按照行程的順序逐層敘寫遊蹤。然而卻不像記流水賬那樣呆板乏味,其表現手法是巧妙的。此詩雖説是逐層敘寫,仍經過嚴格的選擇和經心的提煉。如從「黃昏到寺」到就寢之前,實際上的所經所見所聞所感當然很多,但攝入鏡頭的,卻只有「蝙蝠飛」、「芭蕉葉大梔子肥」、寺僧陪看壁畫和「鋪牀拂席置羹飯」等殷勤款待的情景,因爲這體現了山中的自然美和人情美,跟「爲人靰」的幕僚生活相對照,使詩人萌發了歸耕或歸隱的念頭,是結尾「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關於夜宿和早行,所攝者也只是最能體現山野的自然美和自由生活的那些鏡頭,同樣是結尾的主題歌所以形成的重要根據。 再説,按行程順序敘寫,也就是按時間順序敘寫,時間不同,天氣的陰晴和光線的強弱也不同。這篇詩的突出特點,就在於詩人善於捕捉不同景物在特定時間、特定天氣裏所呈現的不同光感、不同溼度和不同色調。如用「新雨足」表明大地的一切剛經過雨水的滋潤和洗滌;這才寫主人公於蒼茫暮色中讚賞「芭蕉葉大梔子肥」,而那芭蕉葉和梔子花也就帶着它們在雨後日暮之時所特有的光感、溼度和色調呈現出來。寫月而冠以「清」字,表明那是「新雨」之後的月兒。寫朝景,新奇而多變。因爲他不是寫一般的朝景,而是寫山中雨後的朝景。他先以「天明獨去無道路」一句,總括了山中雨霽,地面潮溼,黎明之時,濃霧瀰漫的特點,然後用「出入高下窮煙霏」一句,畫出了霧中早行圖。「煙霏」既「窮」,陽光普照,就看見澗水經雨而更深更碧,山花經雨而更紅更亮。於是用「山紅澗碧」加以概括。山紅而澗碧,紅碧相輝映,色彩已很明麗。但由於詩人敏銳地把握了雨後天晴,秋陽照耀下的山花、澗水所特有的光感、溼度和色調,因而感到光用「紅」、「碧」還很不夠,又用「紛爛漫」加以渲染,才把那「山紅澗碧」的美景表現得鮮豔奪目。
韓愈

韓愈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後人尊稱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思想上,韓愈崇奉儒學,力排佛老。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 4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