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園

· 杜牧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拼音

所属合集

#唐詩三百首

譯文

繁華的往事已隨着香塵散盡,沒能夠留下半點蹤跡,如茵的春草年年自綠,流水無情地悄悄逝去。黃昏時啼鳥在東風裏噬怨聲聲,飄飛的落花還像那墜樓的人。

注釋

金谷園:金谷本地名,在河南洛陽市西北,西晉衛尉石崇築園於此,園極奢麗。 香塵:沉香之末。石崇爲教練家中舞妓步法,以沉香屑鋪象牙牀上,使她們踐踏,無跡者賜以珍珠。 流水無情:流水一去不回,毫無情意。多用以比喻事物的發展不依人的意志爲轉移。流水,指金谷水。《水經注·谷水注》:“谷水又東,左會金谷水,水出自太白原,東南流歷金谷,謂之金水。東南流,經晉衛尉卿石崇之故居也。” 墜樓人:謂石崇的愛妾綠珠。綠珠(?-300),石崇家歌妓,善吹笛。時趙王司馬倫殺賈后,自稱相國,專擅朝政,石崇與潘岳等謀勸淮南王司馬允、齊王司馬冏倚靠司馬倫,謀未發。司馬倫有嬖臣孫秀,家世寒微,與司馬冏結仇,得司馬倫賞識後,又向石崇求綠珠,石崇不許。此時力勸司馬倫殺石崇,母兄妻子十五人皆死。甲士到門逮捕石崇,石崇對綠珠說:“我今爲爾得罪。”綠珠邊泣邊說:“當效死於官前。”因自墜於樓下而死。事見《晉書·石崇傳》及《世說新語·仇隙篇》。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卷一:“昭儀寺有池,······後隱士趙逸雲:‘此地是晉侍中石崇家池,池南有綠珠樓。’”

這是一首即景生情詩。詩人經過西晉富豪石崇的金谷園遺址而興弔古情思。前句寫金谷園昔日的繁華,今已不見;二句寫人事雖非,風景不殊;三、四兩句即景生情,聽到啼鳥聲聲似在哀怨;看到落花滿地,想起當年墜樓自盡的石崇愛妾綠珠。句句寫景,層層深入,景中有人,景中寓情。寫景意味雋永,抒情悽切哀婉。

賞析

杜牧過金谷園,即景生情,寫下了這首詠春弔古之作。面對荒園,首先浮現在詩人腦海的是金谷園繁華的往事,隨着芳香的塵屑消散無蹤。“繁華事散逐香塵”這一句蘊藏了多少感慨。王嘉《拾遺記》謂:“石季倫(崇)屑沉水之香如塵末,布象牀上,使所愛者踐之,無跡者賜以真珠。”此即石崇當年奢靡生活之一斑。“香塵”細微飄忽,去之迅速而無影無蹤。金谷園的繁華,石崇的豪富,綠珠的香消玉殞,亦如香塵飄去,雲煙過眼,不過一時而已。正如蘇東坡詩云:“事如春夢了無痕”。可嘆,亦可悲,還是觀賞廢園中的景色吧:“流水無情草自春”。水,指東南流經金谷園的金水。不管人世間的滄桑,流水照樣潺湲,春草依然碧綠,它們對人事的種種變遷,似乎毫無感觸。這是寫景,更是寫情,尤其是“草自春”的“自”字,與杜甫《蜀相》中“映階碧草自春色”的“自”字用法相似。 傍晚,正當詩人對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時候,忽然東風送來鳥兒的叫聲。春日鳥鳴,本是令人心曠神怡的賞心樂事。但是此時紅日西斜,夜色將臨;此地是荒蕪的名園,再加上傍晚時分略帶涼意的春風,在沉溺於弔古之情的詩人耳中,鳥鳴就顯得悽哀悲切,如怨如慕,彷彿在表露今昔之感。日暮、東風、啼鳥,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層淒涼感傷的色彩。此時此刻,一片片惹人感傷的落花又映入詩人的眼簾。詩人把特定地點(金谷園)落花飄然下墜的形象,與曾在此處發生過的綠珠墜樓而死聯想到一起,寄寓了無限情思。一個“猶”字滲透着詩人很多追念、憐惜之情。綠珠,作爲權貴們的玩物,她爲石崇而死是毫無價值的,但她的不能自主的命運正是同落花一樣令人可憐。詩人的這一聯想,不僅是“墜樓”與“落花”外觀上有可比之處,而且揭示了綠珠這個人和“花”在命運上有相通之處。比喻貼切自然,意味雋永。 一般懷古抒情的絕句,都是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這首詩則是句句寫景,景中寓情,四句蟬聯而下,渾然一體。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金穀園:西晉石崇的豪華宅第。
  • 香塵:石崇爲教練家中舞伎步法,以沉香屑鋪象牙牀上,讓她們踐踏,沒有畱下腳印的賜珍珠。

繙譯

繁華的往事已隨著香塵散盡,流水無情地流淌,春草依然自顧自地生長。傍晚時分東風裡傳來鳥兒哀怨的啼鳴,那飄落的花朵好似儅年墜樓的綠珠。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金穀園的荒蕪景象。前兩句寫金穀園昔日的繁華已消散,衹有流水和春草依舊,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後兩句借日暮、東風、啼鳥等營造出哀怨的氛圍,將落花與綠珠聯系起來,增添了悲劇色彩,讓人感慨時光的無情和命運的多變,躰現出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深沉思索。整首詩意境淒美,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豐富的情感。

杜牧

杜牧

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鬱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居中書舍人。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爲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498篇诗文

杜牧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