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樂天贈樊著作

· 元稹
君爲著作詩,志激詞且溫。 璨然光揚者,皆以義烈聞。 千慮竟一失,冰玉不斷痕。 謬予頑不肖,列在數子間。 因君譏史氏,我亦能具陳。 羲黃眇云遠,載籍無遺文。 煌煌二帝道,鋪設在典墳。 堯心惟舜會,因著爲話言。 臯夔益稷禹,粗得無間然。 緬然千載後,後聖曰孔宣。 迥知皇王意,綴書爲百篇。 是時游夏輩,不敢措舌端。 信哉作遺訓,職在聖與賢。 如何至近古,史氏爲閑官。 但令識字者,竊弄刀筆權。 由心書曲直,不使當世觀。 貽之千萬代,疑信相竝傳。 人人異所見,各各私所偏。 以是曰褒貶,不如都無焉。 況乃丈夫志,用捨貴當年。 顧予有微尚,願以出處論。 出非利吾已,其出貴道全。 全道豈虛設,道全當及人。 全則富與壽,虧則饑與寒。 遂我一身逸,不如萬物安。 解懸不澤手,拯溺無折旋。 神哉伊尹心,可以冠古先。 其次有獨善,善己不善民。 天地爲一物,死生爲一源。 合雜分萬變,忽若風中塵。 抗哉巢由志,堯舜不可遷。 捨此二者外,安用名爲賓。 持謝著書郎,愚不願有云。
拼音

注釋

羲黃:伏羲氏與黃帝之並稱。伏羲氏即古帝太昊。 典墳:《三墳》、《五典》之省稱。《左傳·昭公十二年》:「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正義引孔安國《尚書序》云:「伏犧、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髙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此泛指各種古代「臯夔益稷禹」句:皋陶,虞舜之司法官。夔,虞舜之典樂官。益,卽伯益,佐禹治水有功,禹欲讓位於益,益避居箕山之北。稷,卽后稷,虞舜時之農官。禹,虞舜之治水官。 間然:非議,異議。《論語·泰伯》:「子曰:禹,吾無間然矣。」 孔宣:卽孔宣父,古代對孔丘之尊稱。《新唐書·卷十五·禮樂志第五》:「(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爲宣父,作廟於兗州,給戸二十以奉之。」 百篇:《文選·孔安國〈尚書序〉》:「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張銑注:「如此之類,惣有百篇,此略舉之。」後因爲《尚書》之代稱。 游、夏:子游(言偃)與子夏(卜商)之並稱。二人爲孔子之學生,均長於文學。三國魏·曹子建《與楊德祖書》:「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於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 信:原作「言」,據蜀本、盧本、楊本、何義門校改。 顧予:一作「願子」。 出處:出仕與退隱。《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利吾已:一作「利吾己」。 伊尹:名摯,又名阿衡,説商湯以王道,被委以國政,佐湯爲相。事詳《史記·殷本紀》 名爲賓:《莊子·逍遙遊》:「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爲賓乎?」成子實疏:「然實以生名,名從實起,實則是內是主,名便是外是賓。」
元稹

元稹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爲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 8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