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未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拼音

注釋

著:吹入。 等是:爲何。 杜鵑:鳥名,即子規。

這是歌詠遊客居外不得返鄉之情的詩。意思是在說寒食、清明將到,客居不能返鄉,卻聽得杜鵑悲泣,更爲傷感,大有“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慨。詩的節奏獨特,首兩句節拍爲“一、二、三”,然而卻諧絕句平仄韻,這是絕句中少見的。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說前兩天)。
  • 萋萋(qī qī):形容草生長茂盛的樣子。

繙譯

將近寒食節,雨水滋潤著青草,使之長得茂密繁盛,吹拂著麥苗的風,把柳樹映襯在堤岸之上。同樣都是有家卻不能廻去,杜鵑鳥啊不要在我耳邊不停地啼叫。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描繪了一幅暮春時節的景象,綠草萋萋,麥苗在風中搖曳,柳樹與堤岸相映成趣,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後兩句抒情,表達了詩人漂泊在外有家難歸的愁苦和無奈,以及對杜鵑啼叫的厭煩,因爲杜鵑的啼聲往往會勾起思鄕之情,更增添內心的愁緒。全詩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以自然之景襯托出詩人深切的思鄕之苦。

無名氏

唐代佚名作者的統稱。 ► 3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