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 卷二 · 花石綱遺石
越中無佳石。董文簡齋中一石,磊塊正骨,窋吒數孔,疏爽明易,不作靈譎波詭,朱勔花石綱所遺,陸放翁家物也。文簡豎之庭除,石後種剔牙松一株,辟咡負劍,與石意相得。文簡軒其北,名“獨石軒”,石之軒獨之無異也。石簣先生讀書其中,勒銘志之。大江以南花石綱遺石,以吳門徐清之家一石爲石祖。石高丈五,朱勔移舟中,石盤沉太湖底,覓不得,遂不果行。後歸烏程董氏,載至中流,船復覆。董氏破資募善入水者取之。先得其盤,詫異之,又溺水取石,石亦旋起。
時人比之延津劍焉。後數十年,遂爲徐氏有。再傳至清之,以三百金豎之。石連底高二丈許,變幻百出,無可名狀。大約如吳無奇遊黃山,見一怪石,輒瞋目叫曰:“豈有此理!豈有此理!”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磊塊:指石塊重疊堆積。
- 窋吒(zhú zhà):形容洞穴。
- 靈譎波詭:怪異奇特。
- 朱勔(miǎn):北宋宋徽宗時的奸臣,「花石綱」的主要搜刮者。
- 庭除:庭院。
- 剔牙鬆:一種松樹。
- 辟咡(èr):交談時側着頭,避免口氣觸到對方。
- 石簣(kuì):即陶望齡,明代文學家。
翻譯
越中沒有好石頭。董文簡家的一塊石頭,重疊堆積很是端正剛直,有幾個洞穴,挺清朗明爽,並不怪異奇特,是朱勔在花石綱事件中遺留的,曾是陸游家的物品。董文簡把它豎立在庭院中,石頭後面種了一棵剔牙鬆,側着頭揹着劍,和石頭的意趣很相配。董文簡在它北面建了軒,取名「獨石軒」,石頭和軒的獨特沒有差異。石簣先生在裏面讀書,刻銘文來記載這事。大江以南花石綱遺留的石頭,以吳門徐清之家的一塊石頭爲始祖。那塊石高有一丈五尺,朱勔把它裝在船中,石頭的底盤沉在了太湖底,找不到,於是就沒運成。後來歸了烏程的董氏,運到半途,船又翻了。董氏耗費錢財招募擅長潛水的人去取它。先得到了底盤,很是驚異,又潛入水中取石頭,石頭也很快起來了。當時人們把它和延津劍相比。過了幾十年,就歸徐氏所有了。再傳至徐清之,用三百金豎起它。石頭連同底部高約二丈多,變化萬千,無法用言語形容。大概就像吳無奇遊覽黃山,看見一塊怪石,就瞪大眼睛叫着說:「哪有這樣的道理!哪有這樣的道理!」
賞析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兩塊具有傳奇色彩的「花石綱遺石」。董文簡齋中的石頭,造型獨特卻不怪異,與周圍環境相得益彰,還頗具意趣。而徐清之家的那塊石頭經歷更是曲折離奇,充滿了傳奇色彩。作者通過對這些石頭的描寫,展現了奇妙獨特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反映了那個時代對於奇物的關注和獨特審美。文字生動有趣,充滿了想象力和故事性。

張岱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爲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 227篇诗文
張岱的其他作品
- 《 陶庵夢憶 · 卷五 · 柳敬亭說書 》 —— [ 明 ] 張岱
- 《 西湖七月半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八 · 瑞草溪亭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二 · 西湖西路 · 青蓮山房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五 · 西湖外景 · 城隍廟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一 · 西湖北路 · 紫雲洞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卷一 · 西湖北路 · 哇哇宕 》 —— [ 明 ] 張岱
- 《 西湖夢尋 · 序 》 —— [ 明 ] 張岱
相关推荐
- 《 陶庵夢憶 · 卷七 · 西湖香市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六 · 天童寺僧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七 · 冰山記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七 · 龐公池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四 · 楊神廟臺閣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三 · 蘭雪茶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一 · 越俗掃墓 》 —— [ 明 ] 張岱
- 《 陶庵夢憶 · 卷八 · 範與蘭 》 —— [ 明 ] 張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