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蘇溪亭邊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象《西洲曲》裏的那人是誰呢?
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迷濛的煙雨籠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豔麗的容光,顯得悽楚可憐。
序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與《蘭溪棹歌》相近。戴叔倫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舊曆五月至次年春曾任東陽令,蘇溪在今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與浙江省東陽市不遠,這首詩大約是他在這段期間所作的。
賞析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靑靑,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爲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託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靑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干頭。闌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這位倚闌人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的是什麽呢?「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燕子還沒有回到舊窩,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雖是眼中之景,卻暗喩著心中之情:遊子不歸,紅顔將老。「一汀煙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體描繪。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料峭春風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凄楚可憐。這景色具體而婉曲地傳出倚闌人無端的悵惘,不盡的哀愁。如此寫法,使無形之情因之而可見,無情之景因之而可思。宋人賀鑄《靑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裏的警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可能就是受到這首唐詩的啓發的。
四句詩全是寫景,而景語即情語,情景融渾無迹。詩人描寫暮春景色濃鬱而迷蒙,恰和倚闌人沉重而憂鬱的心情契合相印,詩韻人情,雋永醇厚。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囌谿:在今浙江義烏市囌谿鎮。
- 漫漫:此処形容草茂盛的樣子。
- 十二闌:即十二欄杆。
繙譯
囌谿亭外野草青青,無邊無際,是誰在東風中依靠著十二欄杆。燕子還沒有歸來,春天已經快要過去,水上沙洲籠罩著如菸細雨,杏花也在雨中顯得淒寒。
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了囌谿亭的景色,春草繁茂,營造出一種清幽而略帶惆悵的氛圍。後兩句通過寫燕子不歸和菸雨杏花寒,進一步烘托出時光逝去、春景將盡的淡淡哀愁。全詩寫景抒情,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委婉動人,表現出詩人對時光流逝、春天漸遠的感慨和一絲悵惘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