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三閭大夫廟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拼音

譯文

沅江湘江長流不盡,屈原悲憤似水深沉。 暮色茫茫,秋風驟起江面,吹進楓林,聽的滿耳蕭蕭。

注釋

三閭(lǘ)廟:即屈原廟,因屈原曾任三閭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羅縣境。 沅(yuá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兩條主要河流。 屈子怨何深:此處用比喻,屈子指屈原,句意屈原的怨恨好似沅江湘江深沉的河水一樣。何深:多麼地深。 “日暮”二句:此處化用屈原的《九歌》《招魂》中的詩句:“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秋煙:一作“秋風”。蕭蕭:風吹樹木發出的響聲。

這是作者遊屈原廟的題詩。此詩題一作《過三閭廟》,是詩人大曆中在湖南做官期間路過三閭廟時所作。三閭大夫,是戰國時楚國特設的官職,是主持宗廟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閒差事。屈原被放之前,他的最後官職是“三閭大夫”。

賞析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也是最富於暗示性和啓示力的藝術。明朗而不含蓄,明朗就成了一眼見底的淺水沙灘;含蓄而不明朗,含蓄就成了令人不知所云的有字天書。戴叔倫的《過三閭廟》兼得二者之長,明朗處情景接人。 司馬遷論屈原時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列傳》)詩人圍繞一個“怨”字,以明朗而又含蓄的詩句,抒發對屈原其人其事的感懷。 沅、湘是屈原詩篇中常常詠歎的兩條江流。《懷沙》中說:“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湘君》中又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詩以沅湘開篇,既是即景起興,同時也是比喻:沅水湘江,江流有如屈子千年不盡的怨恨。騷人幽怨,好似沅湘深沉的流水。前一句之“不盡”,寫怨之綿長,後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兩句都從“怨”字落筆,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廣,錯綜成文而回環婉曲。 然而,屈子爲什麼怨,怨什麼,詩人自己的感情和態度又怎樣,詩中並沒有和盤托出,而只是描繪了一幅特定的形象的圖景。江上秋風,楓林搖落,時歷千載而三閭廟旁的景色依然如昔,可是,屈子沉江之後,已經無處可以呼喚他的冤魂歸來。“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是屈原的《九歌》和《招魂》中的名句,詩人撫今追昔,觸景生情,借來化用爲詩的結句:“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季節是“秋風起”的深秋,時間是“日暮”,景色是“楓樹林”,再加上“蕭蕭”這一象聲疊詞的運用,更覺幽怨不盡,情傷無限。這種寫法,稱爲“以景結情”或“以景截情”,畫面明朗而引人思索,詩意雋永而不晦澀難解,深遠的情思含蘊在規定的景色描繪里。前面已經點明瞭“怨”,此處如果仍以直白出之,而不是將明朗和含蓄結合起來,做到空際傳神,讓人於言外得之,那將會非常索然寡味。此詩結句,歷來得到詩評家的讚譽。
戴叔倫

戴叔倫

戴叔倫,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僞。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