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
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雲間笑語,使君髙會,佳人半醉。危柱哀絃,艶歌餘響,繞雲縈水。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空回首、煙波裏。
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雲夢南州,武昌南岸,昔遊應記。料多情夢裏,端來見我,也參差是。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小船橫渡春天的江面,我睡在船中看兩岸翠綠的山巒,其間有一座紅色的髙樓。那髙髙的棲霞樓直入雲端,笑語聲陣陣飄出,這是太守您在雅聚啊,美麗歌女都已醉意朦朧。演奏音樂聲音髙亢悲怨。這歌聲迴旋,悠揚動聽,飄蕩在雲水之間。您雖然年事已髙,但風流瀟灑仍一如從前。我夢遊春江,回頭衹看到您在煙波之中。
推開枕頭坐起身朱,這纔發現是一場夢,眼前不見老友,衹有空蕩蕩的江面,明月的清光無限。太守您懂得功成身退之道,已然早早去到蘇州隱居了。您一定還記得當年我們在黃州之時吧,我們曾四處遊玩,十分快樂。您是多情之人,料想您也定在夢中夢到我了,那情形大概就和我夢到您是一樣的吧。
注釋
水龍吟:詞牌名。據説,《水龍吟令》最早爲北齊一組古琴曲,《北齊書·巻二十九·鄭述祖傳》:「述祖能鼓琴,自造《龍吟十弄》,云嘗夢人彈琴,寤而寫得。當時以爲絶妙。」同時,漢馬南郡《長笛賦》云:「近世羌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故人亦以龍吟喩笛聲,如南朝梁·劉孝先《詠竹》詩:「誰能製長笛,當爲吐龍吟。」北周·庾(Yǔ)開府《對酒詩》:「惟有龍吟笛,桓伊能獨吹。」入唐,君王出行有儀仗鼓吹,所奏樂曲有《龍吟聲》。《新唐書·巻二十三下·〈儀衞下·大駕鹵簿鼓吹〉》:「大駕鹵簿鼓吹,分前後二部。……凡鼓吹五部:一鼓吹,二羽葆,三鐃吹,四大橫吹,五小橫吹,總七十五曲。……鼓吹部有扛鼓、大鼓、金鉦小鼓、長鳴、中嗚。扛鼓十曲:……大鼓十五曲,嚴用三曲:……小鼓九曲:……皆以爲嚴、警,其一上馬用之。長鳴一曲三聲:一《龍吟聲》,二《彪吼聲》,三《河聲》。中鳴一曲三聲:……」《龍吟聲》爲出行中吹打之儀仗樂。而宮中娯樂時,亦有類似之笛曲,李太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中)》:「笛奏龍吟水,簫鳴鳳下空。」杜少陵《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詩:「晩來橫吹好,泓下亦龍吟。」除宮廷樂外,唐民間亦流傳一種擊打樂《龍吟歌》。中唐時,李長吉作《假龍吟歌》,歌爲雜言,前半四言,後半七言,全用仄聲押韻,韻字則入聲與上聲交替,語言亦奇崛險怪,用諸奇喩寫龍吟聲。假者,假借也,藉龍吟歌作雜言歌詞。唐樂曲名雖有「龍吟」而無「水」字,但唐人理念中,龍與水密不可分,故唐人亦多以龍吟喩水聲。如李太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有「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巓」。晩唐張承吉《題李瀆山居玉潭》詩用「一聽夜龍吟」喩潭水聲。另,《易經》云:「雲從龍,風從虎。」故以龍吟雲起,虎嘯風生。毎逢旱時,君王便下詔祈雨。唐玄宗時嘗詔修龍壇、龍堂,以供祭雨。由唐俗知,龍與水不分,故《龍吟聲》或《龍吟歌》應衍《水龍吟》之曲名曲調。對於詞名之源,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三》謂本於太白詩「笛奏龍吟水」,而陳元龍《〈片玉集〉注·巻十》謂本於長吉詩「雌龍怨吟寒水光」。對於最早用此調塡詞者,一説唐末五代時道士呂洞賓,而《歴代詩餘·巻七十四》謂柳耆卿;一説爲東坡。《詞律》《欽定詞譜》均列此調,所舉體格頗繁。《詞譜》共列二十五體,並謂「此調句讀最爲參差,今分立二譜」。一譜爲起句七字、次句六字者,以東坡《水龍吟·露寒煙冷蒹葭老》爲正體,雙調百二字;一譜爲起句六字、次句七字者,以秦少游《水龍吟·小樓連苑橫空》爲正體。又,《髙麗史·樂志》所録無名氏《水龍吟慢·玉皇金闕長春》詞,雖亦爲雙調百二字,然句讀韻律與蘇詞、秦詞迥異,名《水龍吟慢》。茲以歴來傳誦蘇辛兩家之作爲準。百二字,前後闋各四仄韻。又前後闋第九句第一字幷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水龍吟》的異名亦多,如少游詞有「小樓連苑橫空」句,故名《小樓連苑》;呉七郡王詞結句爲「片片是,豐年瑞」,故別名《豐年瑞》;方味道《壽趙丞相》詞結句爲「長是伴,莊椿歳」,故亦名《莊椿歳》;歐陽文忠詞「縷金裙窣輕紗」,名《鼓笛慢》;史梅溪詞名《龍吟曲》等。
題注:傅子立注:「公舊注云:『閭丘大夫孝直公顯嘗守黃州,作棲霞樓,爲野中勝絶。元豐五年,予謫居黃。正月十七日夢扁舟渡江,中流回望,樓中歌樂雜作。舟中人言:「公顯方會客也。」覺而異之,乃作此詞。公顯時已致仕,在蘇州。』」劉尚榮按:「『公舊注』云云,原鈔於調名次行,今據本書體例移注於詞後。元延祐本、毛本刪『公舊注云』四字,徑以注文爲詞敍。『孝直』,元延祐本作『孝終』;『野中勝絶』,元延祐本、毛本作『郡中絶勝』,龍楡生箋校云傅注『郡』誤作『野』;『予』,元延祐本、毛本作『余』;『此詞』,毛本作『此曲』,元延祐本作『此曲。蓋越調《鼓笛慢》』。」
閭丘大夫孝終公顯:龍楡生箋引朱彊邨注:「《呉郡志》:『閭丘孝終字公顯,郡人。嘗守黃州,旣挂冠,與諸名人耆艾爲九老會。東坡經從,必訪孝終,賦詩爲樂。』」
《鼓笛慢》:龍楡生箋:「《康熙欽定詞譜》:『《水龍吟》,姜白石詞注無射商,俗稱越調。呂聖求詞名《鼓笛慢》。』」
翠壁:龍楡生箋引唐·杜少陵《涪城縣香積寺官閣》詩:「含風翠壁孤雲細,背日丹楓萬木稠。」
佳人半醉:傅子立注:「韓文公詩:『金釵半醉坐添香。』」劉尚榮按:「此係韓昌黎《醉中留上襄陽李相公》詩,見《全唐詩·巻三百四十四》。宋魏仲舉編《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巻十》詩題作『上』作『別』。」龍楡生箋引隋·盧武陽《後園宴》詩:「欲眠衣先解,半醉臉逾紅。」
危柱哀絃:龍楡生箋:「《宋史·樂志》:『八音之中,革爲燥濕所薄,絲有絃柱,緩急不齊,故二者其聲難定。』魏文帝《善哉行二首》:『哀絃微妙,淸氣含芳。』杜少陵《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詩:『哀絃繞白雪,未與俗人操。』」
繞雲:傅子立注:「《列子》:『薛譚之歌,響遏行雲。』」劉尚榮按:「《列子·巻五·〈湯問·薛譚學謳〉》:『薛譚學謳於秦靑,未窮靑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靑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靑顧謂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旣去而餘音繞梁欐(lì),三日不絶,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爲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抃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傅注曲解《列子》原意,竟誤歌者秦靑爲薛譚矣。」
空回首:明呉訥鈔本作「獨回首」。茲從傅注本、元延祐本。
「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句:傅子立注:「世説范蠡相越,平呉之後,因取西子,遂乘扁舟,汎五湖而去。杜牧之《杜秋娘》詩:『夏姬滅兩國,逃作巫臣姬。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劉尚榮按:「勾踐滅呉後,范蠡辭於王,乘輕舟汎五湖而去。事詳《國語·巻二十一·越語下》:『(越滅呉,)范蠡辭於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復入越國矣。」……遂乘輕舟以浮於五湖,莫知其所終極。』,然而未云『取西子』事。又《呉越春秋》、《越絶書》均不載范蠡攜西子汎五湖之事。杜詩見宋·姚寶之《唐文粹·巻十四下》、《全唐詩·巻五百二十》。」
「雲夢南州,武昌南岸」句:傅子立注:「齊安在雲夢澤之南。武昌,今江夏之地,又在大江之南岸。」龍楡生箋:「《周禮·夏官·職方氏》:『正南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瞢。』瞢,模紅切,與『夢』同。《一統志》:『雲夢澤在天門縣西。』《寰宇記》:『竟陵城西大澤,卽古雲夢。』」南岸,元延祐本作「東岸」。
參差是:傅子立注:「白樂天《長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眞,雪膚花貌參差是。』」
序
此詞寫了作者一箇浪漫奇瑰的夢,夢中故人閭丘孝終風流自在,宴樂於「郡中勝絶」的栖霞樓。上闋記述夢境,寫閭丘孝終在黃州栖霞樓絃歌髙會的歡樂情景;下闋則寫夢醒之後對閭丘孝終的追憶與思念,表現了對友人深厚的情誼。
全詞因夢寫實,引實入夢,寫得空靈而凄麗,使作品於風流瀟灑中又有沉鬱之致。這即是東坡當時心境抑鬱而又努力以曠達之意自我排遣的反映。
賞析
這首詞前面的小序交代了背景和寫作經過。詞雖然是寫夢,但一開篇卻像是正在展開的令人興致飛揚的現實生活。
「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橫截春江」,就是序中所説的「扁舟渡江」。長江波深浪闊,渡江的工具不過是古代的木帆船,而句中所用的警示極快當的「橫截」二字,可見詞人那種飄飄欲僊的豪邁之氣。「臥看」,意態閑逸。又因在舟中「臥看」髙處,岸上的翠碧紅樓必然更有矗天之勢。春江水是橫向展開的,翠碧紅樓是縱向的。一縱一橫,展示出一幅飛動而開展的圖景。
「雲間笑語,使君髙會,佳人半醉。危柱哀絃,艷歌餘響,繞雲縈水。」六句寫閭丘公顯在栖霞樓宴會賓客,席上笑語,飛出雲間;美人半醉,伴隨絃樂唱著艷歌,歌聲響遏行雲,縈回於江面。這裏從聽覺感受,寫出樂宴的繁華。而由於詞人是在舟中,幷非身臨髙會,所以生出想象和悵望:「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煙波裏。」前兩句由對宴會的描寫,轉入對閭丘公顯的評説,著重點其「風流」。後二句回首往事,從悵望裏寫出茫茫煙波和渺渺情懷。雖是那種特定環境中的情與景,但撲朔迷離,已爲嚮下闋過渡做了準備。
下闋開頭,把上闋那些眞切得有如實際生活的描寫,一筆啓開。「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僅僅十三箇字,就寫出了由夢到醒的過程,乃至心情與境界的變化。「惘然不見」點心境,與下句「空江、月明千里」實際上是點與染的關係。醒後周圍景色空曠,與夢中繁華對照,更加重了惘然失落之感。不過,正因爲茫然失落,而又面對江月千里的浩淼景象,更容易引起浮想聯翩。以下至篇末,即由此産生三重想想。「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是想象中閭丘公顯的現實境況:他過著退休生活,像范蠡一樣,攜同美人,遊覽五湖。「扔攜西子」應上面「風流未減」「佳人半醉」等描寫,見出閭丘公顯的生活情調一如旣往。「雲夢南州,武昌東岸,昔遊應記。」追思閭丘公顯。作者曾在這夢之南、武昌之東的黃州一帶遊覽,其情其景,仍然畱在閭丘公顯與作者記憶裏。「料多情夢裏,端來見我,也參差是。」進一步推想重拾情誼的老友,會再夢中前來相見,剛纔那眞切的情景,差不多就是吧。這三層,由設想對方處境,一直到設想「夢來見我」,回應了上闋,首尾相合,構成一箇藝術整體。而在行文上,由「江月」到「五湖」,到武昌東岸,再由昔遊引出今夢。種種意念活動互相發生,完全如行雲流水之自然。
作者寫一場美好的夢。所夢的故人風流自在,重視情誼。彼此間旣有美好的昔遊,又有似眞似幻的「夢來見我」的精神交會。其情調是浪漫的,因而有人認爲這首詞帶有仙氣。這從作者精神活動的廣闊自由,從筆致的空靈浩淼看,幷非沒有根據。但如果因此認爲詞中所夢所想,都是也在一種神仙般的快樂心境上産生的,恐怕也不符合實際。東坡謫居黃州,是他受打擊非常沉重的時期。在實際生活中孤獨寂寞,與親朋隔絶離散,甚至音信不通。而另一方面,東坡性格中又有豁達的、善於在逆境中自我派遣的特點。因之像詞中所寫的夢境和夢醒後的懷想,實質上是在孤獨寂寞中,對自由、對友情、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種嚮往。作者實際處境的孤獨寂寞,雖然被他所寫的色彩繽紛的夢境、昔遊等所籠罩,但又幷非掩蓋無餘。
此詞上下闋銜接處的「空回首,煙波裏」與「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感情之悵惘,身世之孤孑還是很清楚的。結尾處不説自己夢故人,而想象故人夢來見自己。正像一切事物在超負荷重需要有超劑量的補償一樣,是由異常寂寞的心境上産生出來的浪漫幻想。這使得這首詞在風流瀟灑中又有沉鬱之致。這種沉鬱,正是詩人實際處境、心情的一種反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危柱:指琴。危(wēi),高峻的意思。
- 哀弦:悲怨的樂聲。
- 使君:漢代對太守、刺史的稱呼,這裡指詞中的主人公。
- 蓡差(cēn cī):大致,差不多。
繙譯
我乘坐的小船橫截那春天的江麪,躺在船中看那翠綠的山壁和紅樓聳立。雲間傳來歡聲笑語,使君正在高槼格的聚會,佳人們已半醉。樂聲中琴音高峻而哀怨,豔歌的餘音繚繞於雲間、廻環於江水之上。想到老朋友年嵗已大,但風採依舊不減,徒然廻首,往事如菸波般消散。 推開枕頭,茫然間一切已不見,衹有空曠的江麪和千裡的明月。傳說範蠡功成後,乘扁舟攜西施歸隱五湖。在這雲夢的南州,武昌的東岸,昔日的遊覽應儅還記得。料想在多情的夢裡,他會來見我,也大概就是這樣吧。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夢境中春遊的歡樂情景,下闋寫夢醒後的悵然若失以及對故人的思唸。詞中通過對春江、翠壁、紅樓、笑語、豔歌等場景和元素的描繪,營造出一種繁華而又迷離的氛圍。同時,又通過“唸故人老大”等詞句,表達出對時光流逝和人事變遷的感慨。最後,以“料多情夢裡,耑來見我,也蓡差是”結尾,表現出對故人的思唸和對夢境的一種期待,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整首詞意境優美,情感豐富,將現實與夢境交織在一起,富有藝術感染力。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獄罷,貶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豐四年(1081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元豐八年(1085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尋召除起居捨人。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祐四年(1089年),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飢疾並作,東坡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東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後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出知定州。紹聖元年(1094年),貶惠州。紹聖四年(1097年),再貶儋州。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還,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卒於常州,年六十四(按:東坡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1037年)。宋孝宗時謚文忠。東坡於文學藝術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清新暢達,與歐陽文忠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山谷並稱「蘇黃」;作詞開豪放一派,變詞體綺靡之風,下啓南宋,與辛稼軒並稱「蘇辛」;工書,擅行、楷,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山谷、米元章、蔡君謨並稱宋四家;畫學文與可,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有《東坡集》四十卷、《東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東坡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乾隆刊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後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後集》(殘,簡稱集丁),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顧景繁《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曆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初白《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踵息《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義門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檠齋、紀曉嵐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茗簃所校繆藝術風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採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採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校勘。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四九卷。生平見《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軾傳》。
► 3426篇诗文
蘇軾的其他作品
- 《 次韻答舒教授觀餘所藏墨 》 —— [ 宋 ] 蘇軾
- 《 書黁公詩後,並引 》 —— [ 宋 ] 蘇軾
- 《 浣溪沙 · 幾共查梨到雪霜 》 —— [ 宋 ] 蘇軾
- 《 予少年頗知種鬆,手植數萬株,皆中樑柱矣。都梁山中見杜輿秀才,求學其法,戲贈二首 》 —— [ 宋 ] 蘇軾
- 《 書《歸去來辭》贈契順 》 —— [ 宋 ] 蘇軾
- 《 送鮮于都曹歸蜀灌口舊居 》 —— [ 宋 ] 蘇軾
- 《 和陶飲酒二十首 》 —— [ 宋 ] 蘇軾
- 《 次韻王雄州還朝留別 》 —— [ 宋 ]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