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內篇·煩省第三十三 [] 劉知幾

昔荀卿有云:遠略近詳。則知史之詳略不均,其爲患者久矣。 及幹令昇《史議》,歷詆諸家,而獨歸美《左傳》,雲:“丘明能以三十卷之約,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孑遺。斯蓋立言之高標,著作之良模也。”又張世偉

史通·內篇·列傳第六 [] 劉知幾

夫紀傳之興,肇於《史》、《漢》。蓋紀者,編年也;傳者,列事也。編年者,歷帝王之歲月,猶《春秋》之經;列事者,錄人臣之行狀,猶《春秋》之傳。 《春秋》則傳以解經,《史》、《漢》則傳以釋紀。尋茲例草創,

史通·內篇·雜述第三十四 [] 劉知幾

在昔三墳、五典、春秋、檮杌,即上代帝王之書,中古諸侯之記。行諸歷代,以爲格言。其餘外傳,則神農嘗藥,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實著《山經》;《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語》載言,傳諸孔氏。是知偏記小說,

史通·內篇·表歷第七 [] 劉知幾

蓋譜之建名,起於周代,表之所作,因譜象形。故桓君山有云:“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此其證歟? 夫以表爲文,用述時事,施彼譜牒,容或可取,載諸史傳,未見其宜。何者? 《易》以六爻窮變

史通·內篇·雜述第三十四 [] 劉知幾

在昔三墳、五典、春秋、檮杌,即上代帝王之書,中古諸侯之記。行諸歷代,以爲格言。其餘外傳,則神農嘗藥,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實著《山經》;《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語》載言,傳諸孔氏。是知偏記小說,

史通·內篇·書志第八 [] 劉知幾

夫刑法、禮樂、風土、山川,求諸文籍,出於《三禮》。及班、馬著史,別裁書志。考其所記,多效《禮經》。且紀傳之外,有所不盡,隻字片文,於斯備錄。語其通博,信作者之淵海也。 原夫司馬遷曰書,班固曰志,蔡邕

史通·內篇·雜述第三十四 [] 劉知幾

在昔三墳、五典、春秋、檮杌,即上代帝王之書,中古諸侯之記。行諸歷代,以爲格言。其餘外傳,則神農嘗藥,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實著《山經》;《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語》載言,傳諸孔氏。是知偏記小說,

史通·內篇·論贊第九 [] 劉知幾

《春秋左氏傳》每有發論,假君子以稱之。二《傳》雲公羊子、穀樑子,《史記》雲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贊,荀悅曰論,《東觀》曰序,謝承曰詮,陳壽曰評,王隱曰議,何法盛曰述,常璩曰撰,劉昺曰奏,袁宏、裴子野自顯姓

史通·內篇·辨職第三十五 [] 劉知幾

夫設官分職,儜績課能,欲使上無虛授,下無虛受,其難矣哉!昔漢文帝幸諸將營,而目周亞夫爲真將軍。嗟乎!必於史職求真,斯乃特爲難遇者矣。 史之爲務,厥途有三焉。何則?彰善貶惡,不避強御,若晉之董狐,齊之

史通·內篇·序例第十 [] 劉知幾

孔安國有云:《序》者,所以敘作者之意也。竊以《書》列典謨,《詩》含比興,若不先敘其意,難以曲得其情。故每篇有序,敷暢厥義。降逮《史》、《漢》,以記事爲宗,至於表志雜傳,亦時復立序。文兼史體,狀若子書,

史通·內篇·自敘第三十六 [] 劉知幾

予幼奉庭訓,早遊文學。年在紈綺,便受《古文尚書》。每苦其辭艱瑣,難爲諷讀。雖屢逢捶撻,而其業不成。嘗聞家君爲諸兄講《春秋左氏傳》,每廢書而聽。逮講畢,即爲諸兄說之。因竊嘆曰:“若使書皆如此,吾不復怠矣

史通·內篇·題目第十一 [] 劉知幾

上古之書,有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春秋》、《尚書》、檮杌、志、乘。自漢已下,其流漸繁,大抵史名多以書、記、紀、略爲主。後生祖述,各從所好,沿革相因,循環遞習。蓋區域有限,莫逾於此焉。 至孫

史通·外篇·史官建置第一 [] 劉知幾

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蜉蝣之在世,如白駒之過隙,猶且恥當年而功不立,疾沒世而名不聞。上起帝王,下窮匹庶,近則朝廷之士,遠則山林之客,諒其於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夫如是者何哉?皆以圖不朽之事也。

史通·內篇·斷限第十二 [] 劉知幾

夫書之立約,其來尚矣。如尼父之定《虞書》也,以舜爲始,而云“粵若稽古帝堯”;丘明之傳魯史也,以隱爲先,而云“惠公元妃孟子”。此皆正其疆裏,開其首端。因有沿革,遂相交互,事勢當然,非爲濫軼也。過此已往,

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 [] 劉知幾

《易》曰:“上古結繩以理,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儒者雲:“伏羲氏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又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