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二 [] 王守仁

來書雲:“佛氏於‘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於吾儒‘隨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於不思善、不思惡時用致知之功,則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惡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靜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時耳,斯正孟子‘夜氣’之說。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三 [] 王守仁

來書雲:“佛氏又有‘常提念頭’之說,其猶孟子所謂‘必有事’,夫子所謂‘致良知’之說乎?其即‘常惺惺,常記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於此念頭提在之時,而事至物來,應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頭提起時少,放下時

夜宿宣風館 [] 王守仁

山石崎嶇古轍痕,沙溪馬渡水猶渾。 夕陽歸鳥投深麓,煙火行人望遠村。 天際浮雲生白髮,林間孤月坐黃昏。 越南冀北俱千里,正恐春愁入夜魂。

雙峯 [] 王守仁

凌崖望雙峯,蒼茫竟何在? 載拜西北風,爲我掃浮靄。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四 [] 王守仁

來書雲:“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如何謂明得盡?如何而能便渾化?” 良知本來自明。氣質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開明。質美者,渣滓原少,無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瑩徹,些少渣滓,如湯中浮

萍鄉道中謁濂溪祠 [] 王守仁

木偶相沿恐未真,清輝亦復凜衣巾。 簿書曾屑乘田吏,俎豆猶存畏壘民。 碧水蒼山俱過化,光風霽月自傳神。 千年私淑心喪後,下拜春祠薦渚蘋。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五 [] 王守仁

來書雲:“聰明睿知,果質乎?仁義禮智,果性乎?喜怒哀樂,果情乎?私慾客氣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韓、範諸公,德業表著,皆良知中所發也,而不得謂之聞道者,果何在乎?苟

宿萍鄉武雲觀 [] 王守仁

曉行山徑樹高低,雨後春泥沒馬蹄。 翠色絕雲開遠嶂,寒聲隔竹隱晴溪。 已聞南去艱舟楫,漫憶東歸沮杖藜。 夜宿仙家見明月,清光還似鑑湖西。

九華山賦 [] 王守仁

循長江而南下,指青陽以幽討。 啓鴻濛之神秀,發九華之天巧。 非效靈於坤軸,孰構奇於玄造! 涉五溪而徑入,宿無相之窈窕。 訪王生於邃谷,掏金沙之清潦。 凌風雨乎半霄,登望江而遠眺。 步千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