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石亭寺用韻呈陳婁諸公因寄儲柴墟都憲及喬白巖太常諸友二首 [明] 王守仁 廿年不到石亭寺,惟有西山只舊青。 白拂掛牆僧已去,紅蘭照水客重經。 沙村遠樹凝春望,江雨孤篷入夜聽。 何處故人還笑語,東風啼鳥夢初醒。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二 [明] 王守仁 來書雲:“佛氏於‘不思善、不思惡時認本來面目’,於吾儒‘隨物而格’之功不同。吾若於不思善、不思惡時用致知之功,則已涉于思善矣。欲善惡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靜自在,惟有寐而方醒之時耳,斯正孟子‘夜氣’之說。
夜泊石亭寺用韻呈陳婁諸公因寄儲柴墟都憲及喬白巖太常諸友二首 [明] 王守仁 悵望沙頭成久坐,江洲春樹何青青。 煙霞故國虛夢想,風雨客途真慣經。 白璧屢投終自信,朱弦一絕好誰聽? 扁舟心事滄浪舊,從與漁人笑獨醒。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三 [明] 王守仁 來書雲:“佛氏又有‘常提念頭’之說,其猶孟子所謂‘必有事’,夫子所謂‘致良知’之說乎?其即‘常惺惺,常記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於此念頭提在之時,而事至物來,應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頭提起時少,放下時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四 [明] 王守仁 來書雲:“質美者明得盡,渣滓便渾化。如何謂明得盡?如何而能便渾化?” 良知本來自明。氣質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開明。質美者,渣滓原少,無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瑩徹,些少渣滓,如湯中浮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十五 [明] 王守仁 來書雲:“聰明睿知,果質乎?仁義禮智,果性乎?喜怒哀樂,果情乎?私慾客氣果一物乎?二物乎?古之英才,若子房、仲舒、叔度、孔明、文中、韓、範諸公,德業表著,皆良知中所發也,而不得謂之聞道者,果何在乎?苟
九華山賦 [明] 王守仁 循長江而南下,指青陽以幽討。 啓鴻濛之神秀,發九華之天巧。 非效靈於坤軸,孰構奇於玄造! 涉五溪而徑入,宿無相之窈窕。 訪王生於邃谷,掏金沙之清潦。 凌風雨乎半霄,登望江而遠眺。 步千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