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雜詩四首

· 宋本
盧溝曉月墮蒼煙,十二門開日色鮮。 海上神仙非弱水,人間平地有鈞天。 寶幢珠珞瞿曇寺,豪竹哀絲玳瑁筵。 春雨如膏三萬裏,盡將嵩呼祝堯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盧溝:即盧溝橋,位於今北京市西南。
  • 曉月:清晨的月亮。
  • 十二門:指大都(今北京)的城門,元代大都城有十二座城門。
  • 弱水:古代傳說中難以渡過的水域,常用來比喻極遠或難以到達的地方。
  • 鈞天:古代神話中天帝的居所,比喻極高的地位或境界。
  • 寶幢:佛教中用來裝飾佛像或佛殿的華麗旗幟。
  • 珠珞:用珠子串成的裝飾品。
  • 瞿曇寺:佛教寺廟的名稱,瞿曇是佛陀的姓氏。
  • 豪竹哀絲:形容音樂的悲壯和哀婉,豪竹指大竹製成的樂器,哀絲指悲傷的絃樂。
  • 玳瑁筵:用玳瑁裝飾的宴席,玳瑁是一種珍貴的海龜,其殼可用於裝飾。
  • 嵩呼:高聲呼喊,常用於表示對君王的尊敬和祝福。
  • 堯年:堯帝的時代,比喻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翻譯

清晨的月亮從盧溝橋上空緩緩落下,消失在蒼茫的煙霧中,大都的十二座城門在日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鮮明。海上的神仙之地並非遙不可及的弱水,人間也有如同天帝居所般的高遠境界。瞿曇寺中裝飾着寶幢和珠珞,玳瑁裝飾的宴席上奏響着豪邁的竹樂和哀婉的絲絃。春雨如油,滋潤着三萬裏的土地,人們高聲呼喊,祝福着如同堯帝時代般的太平盛世。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元代大都的繁華景象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詩中,「盧溝曉月墮蒼煙」一句,以清晨的月亮和蒼茫的煙霧爲背景,烘托出大都的寧靜與壯美。後文通過對大都城門、神仙境界、佛教寺廟和宴席音樂的描繪,展現了元代社會的繁榮和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結尾的「春雨如膏三萬裏,盡將嵩呼祝堯年」則表達了人們對國家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穩定的美好祝願。整首詩語言華麗,意境深遠,充滿了對美好生活的讚美和對未來的憧憬。

註釋

  • 大都:古代指首都,這裏指北京。
  • 盧溝曉月:盧溝橋上的月亮,通常指清晨的月景。
  • 蒼煙:蒼茫的霧氣。
  • 十二門:古代京城的城門,這裏指北京城的城門。
  • 鈞天:神話中天帝所居之處,形容極高的地方或美好的境界。
  • 寶幢:華麗的傘蓋,多用於佛教寺廟。
  • 珠珞:珠寶裝飾的瓔珞,佛教法器。
  • 瞿曇寺:佛教寺廟名,這裏可能指的是唐代的法源寺。
  • 豪竹哀絲:形容音樂高亢激昂與低沉悲切並存。
  • 玳瑁筵:用玳瑁裝飾的豪華宴會。
  • 春雨如膏:春天的雨水像油脂一樣滋潤。
  • 嵩呼:古代臣子向君主致敬時的呼聲,此處表示對皇帝的敬祝。
  • 祝堯年:祝願皇帝長壽,堯是古代賢君的象徵。

翻譯

清晨,盧溝橋上一輪明月慢慢沉入蒼茫的霧氣中,北京城的十二座大門緩緩打開,陽光灑落,顯得格外明亮。大海邊的神仙居住之地並不在那神祕的弱水上,人間的尋常土地也能有如仙界般的美景。在那華麗的寶幢和珠珞裝飾的瞿曇寺裏,人們欣賞着豪放的竹樂與哀婉的絲絃,享受着玳瑁裝飾的盛宴。綿延三萬裏的春雨如油般滋潤大地,每個人都滿懷深情地向皇上致敬,祈願他的統治長久如堯的時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北京清晨的寧靜與繁華,以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皇權的尊崇。詩人運用神話元素,將人間與仙境相聯,展現出對盛世景象的讚美。通過音樂、寺廟和春雨的描繪,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和生活氣息。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對大都(北京)獨特魅力的深刻理解和欣賞。

宋本

元大都人,字誠夫。從父宋禎官江陵,問學於儒者王奎文,通性理之學,善爲古文。四十歲時北還。英宗至治元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除監察御史,以敢言稱。累官集賢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歷仕通顯,猶僦屋以居。卒諡正獻。有《至治集》。 ► 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