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僧式上人遊兩浙江會提學黃晉卿句曲外史茅山張伯雨好事者繪爲文會圖

· 宋褧
文章釋老誰爭雄,昔人三語將無同。 已公茅屋見新句,匡廬蓮社追隨風。 名勝絕憐留翰墨,笑談莫謂變虛空。 雞林到日傳相詫,杖錦歸來未是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釋老:指佛教和道教。
  • 三語:指三句話,這裏可能指某種精煉的表達或評價。
  • 將無同:表示沒有相同之處,即各具特色。
  • 已公:可能指某位已故的文人或高僧。
  • 茅屋:簡陋的住所,常用來形容隱居或清貧的生活。
  • 新句:新的詩句或文句。
  • 匡廬:廬山的別稱,這裏指廬山上的佛教活動。
  • 蓮社:佛教中的一個組織,這裏指參與佛教活動的團體。
  • 追隨風:跟隨某種風氣或潮流。
  • 名勝:著名的風景或古蹟。
  • 留翰墨:留下書法或詩文作品。
  • 笑談:輕鬆愉快的談話。
  • 變虛空:變得空洞無物,失去實質內容。
  • 雞林:指朝鮮半島,這裏可能指高麗。
  • 到日:到達的日子。
  • 傳相詫:傳播開來,引起驚訝。
  • 杖錦:手持錦繡,形容衣着華麗。
  • 歸來未是窮:歸來並不意味着結束或窮盡。

翻譯

文章中佛教和道教的爭論誰是英雄,過去的人用三句話評價,各不相同。已故的高僧在茅屋中留下了新的詩句,廬山蓮社的活動也跟隨着這種風氣。著名的風景留下了他們的書法和詩文,輕鬆的談話不要變得空洞無物。當到達高麗的日子,這些事蹟被傳播開來,引起驚訝,手持錦繡歸來,這並不是結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高麗僧人式上人在遊歷兩浙江地區時的文化交流場景,通過對比佛教和道教的文化影響,展現了當時文人墨客的雅集盛況。詩中「已公茅屋見新句,匡廬蓮社追隨風」體現了文人間的相互影響和文化的傳承。結尾的「雞林到日傳相詫,杖錦歸來未是窮」則表達了文化交流的深遠影響和個人的成就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文化交流的讚賞和對文人生活的嚮往。

宋褧

宋褧

元大都人,字顯夫。宋本弟。泰定帝泰定元年進士,除祕書監校書郎。順帝至元初,歷監察御史,遇事敢言。累拜翰林待制,遷國子司業,與修宋遼金三史,以翰林直學士兼經筵講官卒,諡文清。有《燕石集》。 ► 69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