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芙蓉山八首

· 何中
十里五里石,一步一長嗟。 行行山轉高,悠悠日將斜。 縈折抵深谷,直下十數家。 來往自成村,桃柳映桑麻。 崖杉老絳葉,石棕垂枯花。 陰凝四時雪,陽燄一川霞。 誰令餘到此,幽意浩無涯。 行將辦畚鍤,來此耕山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jiē):嘆息。
  • 縈折:曲折環繞。
  • :到達。
  • 桑麻:桑樹和麻,泛指農作物。
  • 絳葉:深紅色的葉子。
  • 石棕:一種植物,棕櫚科。
  • 陽燄:陽光下的水汽,形成的光影。
  • 幽意:幽靜的意境。
  • 畚鍤 (běn chā):農具,用來挖掘土石。
  • 山畬 (shān yú):山中的田地。

翻譯

十里五里的石頭路,每走一步都要長長嘆息。 越走山越高,太陽也慢慢西斜。 曲折環繞,最終到達深谷,那裏直下有十幾戶人家。 來來往往自然形成了村落,桃花柳樹映襯着桑麻。 山崖上的杉樹老葉深紅,石棕垂掛着枯萎的花朵。 陰暗處凝結着四季的雪,陽光下河水閃耀如霞。 是誰讓我來到這裏,幽靜的意境浩渺無邊。 我將準備好畚鍤,來這裏耕種山中的田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芙蓉山中的行走經歷和所見所感。詩中,「十里五里石,一步一長嗟」生動表達了旅途的艱辛與心情的沉重。隨着「行行山轉高,悠悠日將斜」,時間流逝,山勢漸高,增添了旅途的漫長與孤獨。詩中對自然景色的描寫細膩入微,如「崖杉老絳葉,石棕垂枯花」和「陰凝四時雪,陽燄一川霞」,不僅展現了山中的四季變化,也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美的深刻感受。結尾處,作者表達了對這片幽靜山地的嚮往,願意在此耕種,過上與世無爭的生活,體現了對田園生活的渴望和對自然的熱愛。

何中

元撫州樂安人,字太虛,一字養正。少穎拔,以古學自任,學弘深該博。文宗至順間,應行省之請,講授於龍興路東湖、宗濂二書院。有《通鑑綱目測海》、《通書問》、《知非堂稿》。 ► 2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