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東坡惠州梅花三疊

白鶴峯頭荔子村,誰喚東坡半死魂。 作詩惱花太愁絕,雲月黯黯天昏昏。 欲教綺語洗蠻瘴,不使冠服棲丘園。 海山淮水隔萬里,十年契闊陳寒溫。 老仙不食煙火味,曉隨鴉餐暘谷暾。 此花亦解慰流落,如在玉堂西掖門。 自從三疊振絕響,澹然相對俱忘言。 我來戲譜不調曲,時有問字爭芳樽。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白鶴峯頭荔子村:白鶴峯和荔子村都是惠州的地名。
  • 東坡半死魂:指蘇軾,他曾被貶至惠州,此處形容其境遇艱難。
  • 惱花:因花而煩惱,指蘇軾因梅花而作詩,表達其對梅花的深情。
  • 綺語:華美的言辭。
  • 蠻瘴:指南方邊遠地區的瘴氣,比喻艱苦的環境。
  • 丘園:指隱居之地。
  • 海山淮水:分別指惠州和淮河,用以形容兩地相隔遙遠。
  • 契闊:久別重逢。
  • 陳寒溫:問候冷暖,即詢問近況。
  • 老仙:指蘇軾,因其文才出衆,被尊稱爲老仙。
  • 煙火味:指人間煙火,即世俗生活。
  • 暘谷暾:暘谷指日出之處,暾指陽光,這裏形容蘇軾的生活簡樸,與自然爲伴。
  • 玉堂西掖門:指朝廷中的高級官署,比喻梅花的高潔。
  • 三疊:指蘇軾所作的《惠州梅花三疊》詩。
  • 澹然:淡泊寧靜的樣子。
  • 不調曲:指不合常規的曲調,比喻詩作風格獨特。
  • 問字:指求學問道。
  • 爭芳樽:爭相舉杯,指文人雅集中的飲酒賦詩。

翻譯

在白鶴峯下的荔子村,是誰喚起了東坡那半死不活的靈魂?他因梅花而作詩,顯得太過憂愁,使得雲月都黯淡無光,天空也顯得昏昏沉沉。他想要用華美的言辭來洗滌南方的瘴氣,不願讓自己的冠服棲息在隱居之地。海山與淮水相隔萬里,十年未見,今日重逢,問候彼此的冷暖。老仙蘇軾不食人間煙火,清晨隨着烏鴉一起享用日出的陽光。這梅花也懂得慰藉流落之人,就像在朝廷的高級官署門前一樣高潔。自從蘇軾的《惠州梅花三疊》詩問世,那種淡泊寧靜的境界讓人相對無言。我來嘗試譜寫不合常規的曲調,時而有人來求學問道,爭相舉杯賦詩。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蘇軾在惠州的生活和創作,展現了其超脫世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境界。詩中「白鶴峯頭荔子村」等句,以地名點出蘇軾的貶謫之地,而「東坡半死魂」則深刻表達了蘇軾當時的艱難處境。後文通過「惱花」、「綺語」等詞,展現了蘇軾對梅花的深情及其用華美言辭表達內心世界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蘇軾的敬仰,也體現了對梅花高潔品質的讚美。

方一夔

宋元之際嚴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時佐,自號知非子。方逢辰孫。以薦領教郡庠,未幾退,隱富山,授徒講學,學者稱爲富山先生。有《富山遺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