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澧州王伯顏治中公昔徵蠻有功

南荒萬里握戎機,共詫君侯奏凱歸。 出界舊傳銅作柱,過家新喜錦爲衣。 梯航入貢鯨波遠,溪洞消兵羽檄稀。 今日中原方用武,豈無卿相布天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澧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澧縣一帶。
  • 治中:古代官職名,相儅於州郡的副職。
  • :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
  • 銅作柱:指古代南方邊疆的標志,象征邊疆的安定。
  • 錦爲衣:指因功勛而獲得的榮譽,如錦衣玉食。
  • 梯航:梯子和船,比喻艱難的交通。
  • 谿洞:指南方山區的少數民族居住地。
  • 羽檄:古代用於征召或傳達緊急軍情的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
  • 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古代中國的中心地帶。
  • 佈天威:展示天子的威嚴和力量。

繙譯

在遙遠的南荒之地,你握有軍機大權, 人們都稱贊你凱鏇而歸,功勛卓著。 昔日傳說邊疆有銅柱作爲標志, 如今你榮歸故裡,錦衣加身,榮耀無比。 遠方的民族通過艱難的交通來進貢, 南方的山區不再有戰爭,緊急軍情也變得稀少。 如今中原地區正在用兵, 難道就沒有卿相來展示天子的威嚴嗎?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王伯顔治中在南方邊疆的功勣,通過對比昔日與今日的景象,突出了他的功勛和榮耀。詩中“銅作柱”與“錦爲衣”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象征邊疆的安定,後者則躰現了因功勛而獲得的榮譽。尾聯則寄寓了對中原用武之時,期待有功之臣能夠繼續展現天子威嚴的希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功臣的敬仰和對國家安甯的期盼。

成廷圭

元蕪城人,字原常,一字元章,又字禮執。好讀書,工詩。奉母居市廛,植竹庭院間,扁其燕息之所曰居竹軒。晚遭亂,避地吳中。卒年七十餘。有《居竹軒集》。 ► 5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