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題鄭氏東亭

· 杜甫
華亭入翠微,秋日亂清暉。 崩石欹山樹,清漣曳水衣。 紫鱗衝岸躍,蒼隼護巢歸。 向晚尋徵路,殘雲傍馬飛。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華亭:指鄭氏東亭,因其美麗而得名。
  • 翠微:形容山色蒼翠幽深。
  • 清暉:明淨的光輝,這裏指秋日的陽光。
  • 崩石:崩落的岩石。
  • :傾斜。
  • 清漣:清澈而有波紋的水。
  • :拖,牽引。
  • 水衣:水生植物,如藻類。
  • 紫鱗:指魚。
  • 衝岸:向岸邊衝躍。
  • 蒼隼:一種猛禽,即蒼鷹。
  • 護巢:保護巢穴。
  • 向晚:傍晚。
  • 徵路:遠行的路。
  • 殘雲:零散的雲。
  • :靠近,伴隨。

翻譯

華亭坐落於翠綠幽深的山中,秋日的陽光灑落其間,顯得格外明亮。崩落的岩石傾斜在山樹之間,清澈的水波拖曳着水中的植物。紫色的魚兒衝向岸邊躍起,蒼鷹守護着巢穴歸巢。傍晚時分,我尋找着遠行的路,零散的雲朵伴隨着馬兒飛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鄭氏東亭秋日的景色,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自然的和諧與生機。詩中,「華亭入翠微」一句,既點明瞭地點,又以「翠微」形容山色的美麗,爲全詩定下了基調。後文通過對崩石、清漣、紫鱗、蒼隼等自然元素的描繪,生動地展現了秋日景色的豐富多彩。最後兩句轉向詩人自身,以「向晚尋徵路,殘雲傍馬飛」表達了詩人對旅途的期待和對自然美景的留戀,意境深遠,情感豐富。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