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開元寺:位於今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廟之一。
- 朱慶餘:唐代詩人,生平不詳。
- 山門:寺廟的大門。
- 粉牆:白色的牆壁。
- 蕭帝:指南朝梁武帝蕭衍,他篤信佛教,曾多次捨身出家。
- 壞陵:指蕭衍的陵墓已經荒廢。
- 廣師:指廣德寺,另一佛教寺廟。
- 遺院:指廣德寺的遺址。
- 閉鬆聲:松樹的聲音已經聽不見,形容寺廟的荒涼。
- 長廊畫剝:長廊上的壁畫已經剝落。
- 僧形影:僧人的形象。
- 石壁塵昏:石壁上積滿了灰塵,模糊不清。
- 客姓名:遊客的姓名,可能指刻在石壁上的名字。
- 空色:佛教術語,指一切事物的本質是空無的。
- 遣:消除,放下。
- 浮生:指人生,佛教認爲人生如夢如幻,轉瞬即逝。
翻譯
向西進入開元寺的山門,需要走十里的路程。白色的牆壁上書寫着清晰的字跡。 蕭衍皇帝的陵墓已經荒廢,深陷的虎跡表明了它的荒涼。廣德寺的遺址中,松樹的聲音已經聽不見。 長廊上的壁畫已經剝落,僧人的形象模糊不清。石壁上積滿了灰塵,遊客的姓名已經模糊。 何必還要執着於空無的本質,眼前的人生就是如夢如幻的浮生。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開元寺及其周邊環境的描寫,展現了寺廟的荒涼和歷史的滄桑。詩中,「粉牆書字甚分明」與「長廊畫剝僧形影」、「石壁塵昏客姓名」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時間的無情和人事的變遷。結尾的「何必更將空色遣,眼前人事是浮生」表達了詩人對人生無常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世俗執着的超脫態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唐代詩人對佛教哲理的深刻理解和藝術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