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閣二首

· 杜甫
懶心似江水,日夜向滄洲。 不道含香賤,其如鑷白休。 經過調碧柳,蕭索倚朱樓。 畢娶何時竟,消中得自由。 豪華看古往,服食寄冥搜。 詩盡人間興,兼須入海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滄洲:指遙遠的江海之濱,常用來比喻隱士的居所。
  • 含香:指官員上朝時所佩帶的香囊,這裏代指官職。
  • 鑷白:用鑷子拔去白髮,意指年老。
  • 調碧柳:指調整柳樹的枝條,使其更加美觀。
  • 蕭索:形容景象淒涼,缺乏生機。
  • 畢娶:完成婚姻,指子女成家。
  • 消中:指消渴病,即糖尿病。
  • 服食:指服用丹藥以求長生。
  • 冥搜:深入探索,這裏指追求高深的學問或境界。
  • 人間興:人間的興衰變遷。

翻譯

我這懶散的心如同江水,日夜不停地流向遙遠的滄洲。 不再計較官職的高低,只可惜年老無法再拔去白髮。 經過時調整那碧綠的柳枝,獨自倚靠在淒涼的朱樓之上。 子女何時才能成家,我這病中的人何時能得自由。 看着古往今來的繁華,寄情於服食丹藥和深入探索。 詩已寫盡人間的興衰,還需深入大海去尋求更多的靈感。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杜甫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和對自由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中,「懶心似江水,日夜向滄洲」形象地描繪了他內心的懶散和對隱居生活的渴望。通過「含香賤」、「鑷白休」等詞語,透露出對官職和年老的無奈。後文則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人生境遇的感慨,進一步抒發了他的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風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