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

· 杜甫
西山白雪三年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唯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聖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拼音

譯文

西山白雪皚皚護衛三城重鎮,南浦邊清江水長橫跨萬里橋。 四海之內戰火不斷兄弟失散,隻身遠在天涯不禁涕淚漣漣。 遲暮之年只有一身疾病相伴,未有絲毫勞績報答聖明朝廷。 騎馬來到郊外不住縱目遠望,世事日益蕭條令人悲傷悵惘。

注釋

西山:在成都西,主峯雪嶺終年積雪。 三城:指鬆(今四川松潘縣)、維(故城在今四川理縣西)、保(故城在理縣新保關西北)三州。城,一作“年”,一作“奇”。 戍:防守。三城爲蜀邊要鎮,吐蕃時相侵犯,故駐軍守之。 南浦:南郊外水邊地。 清江:指錦江。 萬里橋:在成都城南。蜀漢費禕訪問吳國,臨行時曾對諸葛亮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 風塵:指安史之亂導致的連年戰火。 諸弟:杜甫四弟:穎、觀、豐、佔。只杜佔隨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遲暮:這時杜甫年五十。 供多病:交給多病之身了。供,付託。 涓埃:滴水、微塵,指毫末之微。 極目:極目遠望。 日:一作“自”。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山:指成都西部的岷山,山頂常年積雪。
  • (shù):防守,這裡指防守邊疆。
  • 南浦:南麪的水邊,這裡指成都南郊的錦江。
  • 清江:指錦江,江水清澈。
  • 萬裡橋:成都的一座橋,傳說諸葛亮送費禕出使東吳,費禕歎曰:“萬裡之行,始於此橋。”故名。
  • 海內:四海之內,指中國。
  • 風塵:比喻戰亂。
  • 諸弟:指杜甫的弟弟們。
  • 天涯:天邊,指極遠的地方。
  • 涕淚:眼淚。
  • 遲暮:晚年。
  • :應付。
  • 多病:經常生病。
  • 涓埃:比喻微小的貢獻。
  • :報答。
  • 聖朝:指唐朝。
  • 人事:世事。
  • 蕭條:衰敗,冷落。

繙譯

西山上的白雪,我守衛了三年,南郊的清江上,是那座萬裡橋。 四海之內戰亂頻仍,我的兄弟們分散各地,我在這遙遠的天涯,獨自流淚。 我衹能將晚年的時光用來應付多病之身,沒有一絲一毫的貢獻來報答聖明的朝廷。 我騎馬出郊外,極目遠望,不忍看到世事日漸衰敗,冷落。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杜甫對國家戰亂、家族分散以及個人衰老多病的深切憂慮。詩中,“西山白雪”與“南浦清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展現了邊疆的艱苦,又映襯出內心的孤寂。後兩句則通過“海內風塵”與“天涯涕淚”的對比,抒發了對兄弟分散和國家動蕩的悲痛。最後,詩人以“遲暮供多病”和“人事日蕭條”作結,既表達了對個人命運的無奈,也透露出對國家前途的憂慮。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沉鬱頓挫風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