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成二年夏聞新蟬贈夢得
十載與君別,常感新蟬鳴。
今年共君聽,同在洛陽城。
噪處知林靜,聞時覺景清。
涼風忽嫋嫋,秋思先秋生。
殘槿花邊立,老槐陰下行。
雖無索居恨,還動長年情。
且喜未聾耳,年年聞此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開成二年:公元837年,唐文宗李昂的年號。
- 新蟬:指初夏時新出現的蟬。
- 洛陽城:唐代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 噪處:蟬鳴聲嘈雜的地方。
- 景清:景色清晰,指蟬鳴聲使得周圍環境顯得更加寧靜。
- 涼風忽嫋嫋:形容涼風輕柔、細微。
- 秋思:對秋天的思念或感慨。
- 殘槿花:指已經凋謝的木槿花。
- 老槐:古老的槐樹。
- 索居恨:孤獨生活的遺憾。
- 長年情:長久的情感或思念。
- 未聾耳:指耳朵還未失聰。
翻譯
十年前與你分別,每當聽到新蟬的鳴叫,我總是感慨萬千。 今年我們一同聆聽,都在這洛陽城中。 蟬聲嘈雜之處,方知林間靜謐;蟬聲傳來之時,更覺景色清晰。 涼風輕柔地吹過,秋天的思緒在秋天之前就已萌生。 站在凋謝的木槿花旁,走在老槐樹的陰影下。 雖然沒有孤獨生活的遺憾,但長久的情感依舊被觸動。 慶幸我的耳朵還未失聰,每年都能聽到這蟬鳴聲。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開成二年(837年)夏天寫給他的朋友夢得的。詩中,白居易通過新蟬的鳴叫,回憶起與友人十年前的分別,以及今年在洛陽城重逢的情景。詩中「噪處知林靜,聞時覺景清」巧妙地通過蟬聲的對比,表達了詩人對寧靜環境的感受。後文中的「涼風忽嫋嫋,秋思先秋生」則進一步以自然景象引出詩人對秋天的感慨。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蟬聲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