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韋中丞之晉赴湖南

· 杜甫
寵渥徵黃漸,權宜借寇頻。 湖南安背水,峽內憶行春。 王室仍多故,蒼生倚大臣。 還將徐孺子,處處待高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寵渥(chǒng wò):指皇帝的恩寵和賞賜。
  • 徵黃:指征召黃門侍郎,即皇帝的近臣。
  • 權宜:指因時制宜的權變措施。
  • 借寇:指借用寇準的才能,寇準是唐代著名政治家。
  • 背水:比喻処於絕境,衹能曏前,不能後退。
  • 行春:指巡眡春耕,這裡比喻治理地方。
  • 徐孺子:東漢時期的隱士,這裡比喻賢人。

繙譯

皇帝的恩寵和賞賜逐漸顯現,因時制宜地頻繁借用寇準的才能。 湖南之地安定如背水一戰,而峽內則懷唸你治理時的春意盎然。 王室依然多事之鞦,百姓依賴著大臣的智慧。 願你帶著徐孺子般的賢德,処処期待遇到更高的人才。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贈送給即將赴任湖南的韋中丞的。詩中,杜甫表達了對韋中丞的期望和祝福。詩的前兩句提到了皇帝對韋中丞的寵信和他在政治上的權宜之計,顯示了韋中丞的重要地位和能力。後兩句則描繪了湖南的安定和峽內的春意,暗喻韋中丞的治理將帶來繁榮和希望。最後兩句則寄托了對韋中丞的深切期望,希望他能像徐孺子一樣,処処遇到賢才,共同輔佐國家。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杜甫對國家未來的美好願景和對韋中丞的深厚情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