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悶十二首

· 杜甫
【其一】 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溪友得錢留白魚。 【其二】 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 為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流。 【其三】 一辭故國十經秋,每見秋瓜憶故丘。 今日南湖採薇蕨,何人為覓鄭瓜州。 【其四】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劉不待薛郎中。 獨當省署開文苑,兼泛滄浪學釣翁。 【其五】 李陵蘇武是吾師,孟子論文更不疑。 一飯未曾留俗客,數篇今見古人詩。 【其六】 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 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鯿。 【其七】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 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 【其八】 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漫寒藤。 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 【其九】 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 炎方每續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團。 【其十】 憶過瀘戎摘荔枝,青峰隱映石逶迤。 京中舊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 【其十一】 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可憐先不異枝蔓,此物娟娟長遠生。 【其十二】 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 雲壑布衣駘背死,勞生重馬翠眉須。
拼音

注釋

【鶴注】詩云“一辭故國十經秋”,當是大曆元年夔州作。《杜臆》:公當悶時,隨意所至,吟爲短章,以自消遣耳。 草閣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飛初。山禽引子哺紅果,溪女得錢留白魚。(前二首,即事興感,此從夔州風景敘起。上二句,山水對言。山禽引子,山間之景;溪女留魚,江邊之事。《杜臆》:草閣,公所居。山禽句,見與物俱適。溪女句,見人我兩忘。) 庾信詩:“客園星散居”公《雲安》詩“負鹽出並此溪女”,又《負薪行》“男當門戶女出入”,則溪女賣魚可知。其二 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爲問淮南米貴賤,老夫乘興欲東遊。(此欲去夔而遊吳也。【朱注】時有胡商下揚州,來別,因道其事。西陵驛樓,公少遊吳越時所登。) 《洛陽伽藍記》:“商胡販客,日奔塞下。”隋煬帝詩:“言旋舊鎮下揚州。” 【錢箋】《水經注》:浙江又北徑固陵城北,今之西陵也。有西陵湖,亦謂之西城湖。《會稽志》:西陵城,在蕭山縣西十二里,謝惠連有《西陵阻風獻康樂》詩,吳越改曰西興,東坡詩“爲傳鐘鼓到西興”是也。又,白樂天《答元微之泊西陵驛見寄》詩:“煙波盡處一點白,應是西陵古驛臺。”則西陵舊有驛耳。 《晉書》:王述,年三十未知名,人謂之癡。導以門第闢之,既見,唯問江東米價,述張目不答。 《越絕書》:秦皇帝東遊,之會稽。《會稽志》:晉宋人指會稽、剡中皆曰東,如《謝安傳》“海道還東”是也。 其三 一辭故國十經秋,每見秋瓜憶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爲覓鄭瓜州?(已下五章,皆感懷詩人,此則懷鄭審也。故丘有瓜洲,即鄭祕監所居,今已謫居南湖,無復有訪覓者矣,蓋傷其寥落也。黃生曰:此詩兩故字、兩秋字、兩瓜字,連環鉤搭,亦絕句弄筆之法,大家時一爲之耳。【原注】鄭祕監審。) 《水經注》,長安第二門,本名霸城門,又名青門,門外舊出佳瓜,其南有下杜城。《西京雜記》:杜子夏《葬文》:“何必故丘,然後即化。” 南湖,鄭監所在,公《夔州詠懷》詩云:“南湖日扣舷。”張禮《遊城南記》:“濟潏水,陟神禾原,西望香積寺下原,過瓜洲村。”注:“瓜洲村,在申店潏水之陰。”《許渾集》有《和淮南相公重遊瓜洲別業》詩,淮南相公,杜佑也。【朱注】瓜州村與鄭莊相近。鄭莊,虔郊 居也。審爲虔之侄,其居必在瓜州村,故有末語,與“秋瓜憶故丘”緊相應。或以大曆中,鄭審嘗任袁州刺史,改作袁州,則生趣索然矣。 其四 沈範早知何水部,曹劉不待薛郎中。獨當省署開文苑,兼泛滄浪學釣翁。(此懷薛琚也。何薛同爲水部,但何有知音而薛無同調,故爲惜之。當省署,昔爲部郎。泛滄浪,今客荊楚。陳師道曰:“省署開文苑,滄浪學釣翁,”即薛琚詩也。《杜臆》:此處稱薛孟子詩,知公《別崔》雲“荊州遇薛孟,爲報欲論詩”。非漫語也。【原注】水部郎中薛據。) 《梁書·何遜傳》:範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好,一文一詠,雲輒嗟賞。沈約亦愛其文,常謂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複,猶不能己。” 鍾嶸《詩品》:“曹劉殆文章之聖,陸謝爲體貳之才。”曹植、劉楨,爲建安才人之冠,能推獎名士。此雲不待者,猶言恨古人不及見耳。《唐會要》:天寶六年風雅古調科,薛據及第。韓文公《薛公達墓誌》:琚爲尚書水部郎中,贈給事中。其五 李陵蘇武是吾師,孟子論文更不疑。一飯未曾留俗客,數篇今見古人詩。(此懷孟雲卿也。蘇李吾師,此述其論詩。今見古人,此稱其作詩。便知雲卿詩格,獨能力追西漢。【原注】校書郎孟雲卿。) 僧皎然曰:五言始於蘇李二子,天與其性,發言自高,未有作用,如《十九首》,則詞義炳婉而成章矣。洪容齋《隨筆》曰:《文選》編李陵、蘇武詩凡七篇,人多疑“俯觀江漢流”之語,以爲蘇武在長安所作,何爲乃及江漢?東坡雲:皆後人所擬也。予觀李詩云:“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盈字,系惠帝諱,漢法觸諱者有罪,不應陵敢用之。益知東坡之言爲可信矣。蔡寬夫曰:五言起於蘇李,今所見,唯《文選》中七篇耳,世或疑武詩“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以爲不當有江漢之言,遂疑其僞。此但注者淺陋,直指爲使匈奴時作,故人多惑之,其實無據也,安知武未嘗至江漢耶?馮惟訥曰:古詩云:“盈盈一水間。”又,高帝諱邦,而韋孟詩云“實絕我邦”。古人臨文或不諱也。 其六 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鯿。(此懷孟浩然也。上二憶其詩句,下二嘆其人亡。新句無聞,而徒然把釣,則耆舊爲之一空矣。槎頭縮頸鯿,即用浩然句。孟詩:“鳥泊隨陽雁,魚藏縮項鯿。”又:“試垂竹竿釣,果得槎頭鯿。”此獨記名,以別於雲卿也。) 傅鹹詩:“人之好我,贈我清詩。”《文心雕龍》:“五言流調,清麗爲宗。”漢陸賈作《新語》。趙曰,習鑿齒《襄陽耆舊傳》雲:峴山下漢水中出鯿魚,味極肥而美,襄陽人採捕,遂以槎斷水。因謂之槎頭縮項鯿。楊慎曰:《說文》:查,浮木也,今作槎,非。槎,音詫,邪斫也,《國語》“山不槎櫱”是也,今多混用,莫知其非,略證數條於此。王子年《拾遺記》:堯時巨查浮西海上,十二年一週天,名貫月查,一曰掛星查。道藏歌詩:“扶桑不爲查。”《水經注》:臨海江邊有查浦。字並作查。唐王勃詩:“澀路擁崩查。”又《送行序》雲:夜查之客,猶對仙家;坐菊之賓,尚臨清賞。駱賓王有《浮查》詩,皆用正字,不從俗體。杜工部詩“查上覓張騫”,又“滄海有靈查”,惟七言絕“空釣槎頭縮頸鯿”,七言律“奉使虛隨八月槎”,古體近體,不應用字互異。蓋七言絕與律,乃俗夫竟玩,遂肆筆妄改,古體則俗目未擊,倖存舊文耳。其七 陶冶性靈存底物,新詩改罷自長吟。熟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此自敘詩學。詩篇可養性靈,故既改復吟,且取法諸家,則句求盡善,而日費推敲矣。韓子蒼曰:東坡嘗語參僚曰:老杜言“新詩改罷自長吟”,乃知此老用心最苦,後人不復見其剞劂,但稱其渾厚耳。《杜臆》:公嘗稱李白詩似陰鏗,後人妄雲公有不滿太白之意,試讀此詩,豈其然乎?) 鍾嶸《詩評》:“阮嗣宗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幽恩。”又顏之推《家訓》:“陶冶性情,後容諷諭,入其滋味,亦樂事也。”二謝,謂謝靈運、謝脁。陰何,謂陰鏗、何遜。《世說》:王家見二謝則傾筐倒度。此借用之。將能事,將近其能事。《易》:“天下之能事畢矣”其八 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蔓寒藤。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此懷王維也。右丞雖歿,而佳句猶傳,況有相國詩名,則風流真可不墜矣。縉黨附元載,人不足取,特以一家詩學可稱,故連類及之。或以縉能表章維集,故云風流未絕,詩中似無此意。【原注】“右丞弟,今相國縉。”) 《抱朴子》:“知名之高人,洽聞之碩儒。” 《舊唐書·王維傳》:乾元中,轉尚書右丞,晚年得來之問藍田別墅,墅在輞口,水周於舍下,竹洲花塢,與裴迪浮舟往來,嘯詠終日,所賦詩號《輞川集》。《晉書·謝安傳》:“放情丘壑。”庾信詩:“寒藤抱樹疏。” 鍾嶸《詩品》:“奇章秀句,往往警遒。”王洙曰:代宗時,縉爲宰相,帝求維文,縉集上之。《金壺記》:玉維與弟縉,名冠一時。時議雲:論詩則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與焉。《盧氏雜記》:王縉好與人作碑銘,有送潤毫者,誤叩其兄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李東陽曰:唐詩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詰足稱大家,王詩豐縟而不華 靡,孟卻專心古澹,而悠遠深厚,自無寒儉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則孟爲尤勝。儲光羲有孟之古,而深遠不及;岑參有王之縟,而又以華靡掩之。故杜子美稱“吾憐孟浩然”,稱“高人王右丞”,而不及儲岑,有以也夫。 其九 先帝貴妃今寂寞,荔枝還復入長安。炎方每續朱櫻獻,玉座應悲白露團。(《杜臆》:已下四章,皆爲明皇徵貢荔枝而發,此嘆舊貢之未除也。帝妃皆亡,而荔枝猶獻,得無先帝神靈,尚悽愴於白露中乎?蓋微諷之也。據李綽《歲時記》:櫻桃薦寢,取之內園,不出蜀貢。此特言其夏薦櫻桃,而荔枝繼獻耳。杜修可曰:《唐史遺事》:乾元初,明皇幸蜀而回,嶺南進荔枝,上感念楊妃,不覺悲慟。) 前《病橘》詩:“憶昔蓬萊殿,奔騰獻荔枝。”正言楊妃事也。【錢箋】《通鑑》:貴妃欲得生荔枝,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唐國史補》: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宿輒敗。樂史《外傳》:十四載六月一日,貴妃生日,於長生殿奏新曲,會南海進荔枝,因名《荔枝香》。十五載六月,貴妃縊於馬嵬,才絕,而南方進荔枝至,上使力士祭之。按:諸書皆雲南海進荔枝。蔡君謨《荔枝譜》曰:貴妃,涪州荔枝,歲命驛致。東坡亦云:天寶歲貢,取之涪。蓋當時南海與涪州並進也。《世說》:南州謂之炎方。【朱注】獻自南海,故曰炎方。《禮記》: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先薦寢廟。 謝脁詩:“玉座猶寂寞。”《詩》:“白露爲霜。”又:“零露清兮。”其十 憶過瀘戎摘荔枝,青楓隱映石逶迤。京華應見無顏色,紅顆酸甜只自知。(此譏遠貢之失真也。瀘戎之間,親摘荔枝,若京中所見,應無此色味,食者當自知耳。) 【盧注】公去秋《宴戎州楊使君樓》有“輕紅劈荔枝”句,憶過,指此。或雲,荔枝原名離枝,言其離枝則色味香氣俱變也。《杜臆》:涪州有荔枝園,相傳謂充貢於貴妃者,涪去京師尤遠,今讀公詩,知出瀘戎者,是傳稱置驛傳送數千裏,色味未變,此蓋駁其無是理也。《方輿勝覽》:妃子園,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當時以馬遞馳載,七日七夜至京,人馬斃於路者甚衆。《方輿勝覽》:蜀中荔枝,瀘敘之品爲上,涪州次之,合州又次之。【朱注】敘州,即戎州。 《荔枝譜》:廣州及梓夔間所生者,大率早熟,肌肉簿而味甘酸。 其十一 翠瓜碧李沉玉甃,赤梨蒲萄寒露成。可憐先不異枝蔓,此物娟娟長遠生。(此譏異味之惑人也。《社臆》:宮中食荔,不過爲其味甘寒,可以消暑止渴,因比之水晶絳雪,然瓜李沉之井中,梨萄採之露下,亦何減於荔?只緣諸果枝蔓尋常,初不以爲異,獨荔枝生自遠方,慕其色味而珍重之耳。) 魏文帝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江逌《井賦》:“構玉甃之百節。”《南史》:扶桑國有赤梨,經年不壞。 娟娟,言其質弱而色鮮。 其十二 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雲壑布衣鮐背死,勞人害馬翠眉須。(此結出當時致亂之由。荔枝生於遠僻,不植宮中,而偏滿玉壺,以其所好在此,不憚多方致之也,豈知抱道布衣,老丘壑而不徵,獨於一荔,乃勞人害馬,以給翠眉之須。噫,遠德而好色,此所以成天寶之亂歟?賈捐之疏:“後宮盛色,則賢者隱處。”此詩後二句本之。) 《蜀都賦》:“旁挺龍目,側生荔枝。”楊慎《丹鉛錄》:詩用側生字,蓋爲庾文隱語,以避時忌,即《春秋》定哀多微詞之意。趙曰:自戎僰而下,以畝爲蒲,今官私契約皆然,用以押韻。師作江浦,非是。【朱注】或曰:劉熙《釋名》:草團屋曰蒲,又謂之庵。此詩江蒲,似用此義,言荔枝生於野岸江庵之側耳。 顏延之詩:“皓月鑑丹宮。”漢辛延年詩:“繩絲提玉壺”《北山移文》:“欺我雲壑。”《詩》:“黃髮鮐背。”注:“老人背有鮐文。” 荊公作“勞人害馬。”今按:“勞人草草”見《詩經》,“害馬之徒”見《莊子》,於文義明白。吳氏作“勞生害馬”,山谷謂善本是“勞人重馬”。【趙注】武后嘗改“人”爲“生”,當時因而誤寫耳。今按:重字作去聲讀,是引重致遠之意,重字作平聲讀,乃驛馬重遞之意。吳論:驛使奔騰,另副一馬,以防倒斃,故云重馬。【盧注】重馬,出《前漢·劉屈犛傳》師古注,重謂懷孕者。今按:急遞之馬,未必用孕馬,此注未確。《古今注》:“魏宮人好畫長眉,今多作翠眉警鶴髻。”王嗣奭曰:公因解悶而及荔枝,不過一首足矣,一首之中,其正言止“荔枝還復入長安”一句。正言不足,又微言以諷之。微言不足,又深言以刺之。蓋傷明皇以貴妃召禍,則子孫於其所釀禍者,宜掃而更之,以亟蘇民困。公於《病橘》亦嘗及之,此復娓娓不厭其煩,可以見其憂國之苦心矣。 錢謙益曰:以上三章,隱括張曲江《荔枝賦》而作。曲江謂南海荔枝,百果無一可比,特生於遠方,京華莫知,固未之信,魏文帝引葡萄龍眼相比,是時南北不通,傳聞之大謬爾。故其賦雲:“物以不知爲輕,味以無比而疑。遠不可驗,終然永屈,士無深知,與彼何異。”此詩瀘戎章,言物以不知而輕也。翠瓜章,言味以無比而疑也。側生章,言遠不可驗,終然永屈,士無以異也。雲壑布衣,老死鮐背,曾不如荔枝遠生,猶得奔騰傳置,供翠眉之一笑,士之無驗永屈,殆有甚焉,深可嘆也。古人雖漫興小詩,託物比喻,必有由來,注家都不曉。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天寶中期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後棄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拾遺、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三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他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傳世。

《解悶十二首》是杜甫比較有名的詩,從社會民情國家個人等多方面來描繪現狀,是比較完整的描繪了當時國家的情形,發人深省,也寄託了作者的情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星散居:像星星一樣分散居住。
  • 引子:帶領幼崽。
  • 谿友:指漁夫。

繙譯

在草屋和柴門像星星一樣分散居住的地方,江麪上波浪繙滾,黑色的雨剛剛開始下。山中的鳥兒帶領著幼崽啄食紅色的果實,而谿邊的漁夫賣魚得錢後,畱下白色的魚。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甯靜而又生動的自然景象。杜甫通過“草閣柴扉星散居”和“浪繙江黑雨飛初”的對比,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処的畫麪。山禽引子哺紅果,谿友得錢畱白魚,這兩句詩不僅描繪了動物和人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詩人對簡單生活的曏往和對自然美的贊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