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

· 杜甫
草有害於人,曾何生阻修。 其毒甚蜂蠆,其多彌道周。 清晨步前林,江色未散憂。 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霜露一沾凝,蕙葉亦難留。 荷鋤先童稚,日入仍討求。 轉致水中央,豈無雙釣舟。 頑根易滋蔓,敢使依舊丘。 自茲藩籬曠,更覺松竹幽。 芟夷不可闕,疾惡信如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阻修(zǔ xiū):阻礙和妨礙。
  • 蜂蠆(fēng chài):指蜜蜂和蠍子,比喻有害之物。
  • 彌(mí):遍佈,充滿。
  • 道周:道路兩旁。
  • 芒刺(máng cì):尖銳的刺,比喻令人不快的事物。
  • 高秋:深秋。
  • 霜露:指寒冷的露水。
  • 蕙葉(huì yè):香草的葉子,這裏比喻美好的事物。
  • 荷鋤(hé chú):扛着鋤頭。
  • 童稚(tóng zhì):兒童。
  • 討求:尋找,搜尋。
  • 滋蔓(zī màn):蔓延,擴散。
  • 藩籬(fān lí):籬笆,比喻界限或保護。
  • 芟夷(shān yí):剷除,清除。
  • 疾惡(jí è):憎恨邪惡。
  • 如讎(rú chóu):如同仇敵。

翻譯

草對人有危害,爲何生長在路旁阻礙行走。 它的毒性比蜜蜂和蠍子還要厲害,遍佈道路兩旁。 清晨散步到前林,江邊的景色未能驅散我的憂愁。 那些芒刺般的事物刺痛我的眼睛,怎能等到深秋才處理。 一旦霜露凝結,美好的事物也難以保留。 我扛着鋤頭,帶領孩子們,日落時分仍在尋找。 將它們轉移到水中央,難道沒有雙槳的小船嗎? 頑固的根容易蔓延,豈能讓它們留在原地。 從此籬笆空曠,更覺松竹幽靜。 清除這些不可缺少,憎恨邪惡如同對待仇敵。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有害的草和詩人對其的清除,表達了詩人對邪惡事物的憎恨和清除的決心。詩中,「草」象徵着社會中的不良現象,詩人通過比喻和象徵,強調了清除這些不良現象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詩人的行動和態度體現了對正義和美好的追求,以及對邪惡的零容忍。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