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從弟亞赴安西
南風作秋聲,殺氣薄炎熾。
盛夏鷹隼擊,時危異人至。
令弟草中來,蒼然請論事。
詔書引上殿,奮舌動天意。
兵法五十家,爾腹爲篋笥。
應對如轉丸,疏通略文字。
經綸皆新語,足以正神器。
宗廟尚爲灰,君臣俱下淚。
崆峒地無軸,青海天軒輊。
西極最瘡痍,連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帥。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歸當再前席,適遠非歷試。
須存武威郡,爲畫長久利。
孤峯石戴驛,快馬金纏轡。
黃羊飫不羶,蘆酒多還醉。
踊躍常人情,慘澹苦士志。
安邊敵何有,反正計始遂。
吾聞駕鼓車,不合用騏驥。
龍吟回其頭,夾輔待所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殺氣:指秋天的肅殺之氣。
- 薄:迫近,接近。
- 炎熾:炎熱的火焰。
- 鷹隼:猛禽,如鷹和隼。
- 時危:時局危急。
- 異人:非凡的人。
- 草中:指從民間來。
- 蒼然:急切的樣子。
- 論事:討論國家大事。
- 詔書:皇帝的命令。
- 奮舌:激烈辯論。
- 天意:皇帝的意願。
- 篋笥:箱子,這裏比喻知識豐富。
- 轉丸:比喻應對迅速。
- 疏通:理解透徹。
- 經綸:治理國家。
- 神器:國家政權。
- 宗廟:皇室的祖廟。
- 崆峒:山名,在今甘肅省。
-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省。
- 軒輊:高低,這裏指地勢險峻。
- 瘡痍:創傷,比喻戰亂後的景象。
- 烽燧: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
- 大布衣:指平民。
- 藉:藉助。
- 元帥: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 流沙:指邊疆的沙漠。
- 前席:指皇帝向前移動坐席,表示重視。
- 歷試:經歷考驗。
- 武威郡:地名,在今甘肅省。
- 孤峯:孤立的山峯。
- 石戴驛:石頭上的驛站。
- 快馬:快速奔跑的馬。
- 金纏轡:金色的馬繮繩。
- 黃羊:一種野生的羊。
- 飫:飽食。
- 蘆酒:用蘆葦釀製的酒。
- 踊躍:積極行動。
- 慘澹:憂愁,淒涼。
- 安邊:安定邊疆。
- 反正:恢復正道。
- 駕鼓車:指駕馭戰車。
- 騏驥:良馬,比喻英才。
- 龍吟:比喻英雄的呼聲。
- 夾輔:輔佐。
翻譯
南風帶來了秋天的聲音,肅殺之氣逼近了炎熱的火焰。盛夏時節,鷹隼在空中猛烈擊打,時局危急,非凡之人適時而至。我的弟弟從民間匆匆趕來,急切地請求討論國家大事。皇帝的命令讓他上殿,他的辯論激烈到足以動搖皇帝的意願。他的腹中藏有五十家兵法,應對問題如同轉動丸子一樣迅速,對文字的理解也非常透徹。他的治理國家之道都是新語,足以正定國家政權。皇室的祖廟尚且化爲灰燼,君臣都流下了眼淚。崆峒山地勢無軸,青海地勢險峻。西極之地最爲瘡痍,連綿的山脈被烽火遮蔽。皇帝說,作爲一個平民,藉助你來輔佐元帥。坐看邊疆的沙漠,因此你被派爲使者。歸來后皇帝會更加重視你,去遠方並非只是經歷考驗。必須保存武威郡,爲了長遠的利益。孤峯上的石頭上有驛站,快馬配着金色的馬繮繩。黃羊吃得飽而不羶,蘆酒喝多了容易醉。踊躍是常人的情感,淒涼是苦士的志向。安定邊疆敵人何在,恢復正道纔是計策的開始。我聽說駕馭戰車,不應該用良馬。英雄的呼聲迴響,輔佐等待着所達到的目的。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送別從弟杜亞赴安西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從弟的期望。杜甫通過描繪秋天的肅殺氣氛和邊疆的瘡痍景象,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同時,他對從弟的才華和忠誠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他有能力輔佐元帥,安定邊疆,恢復國家的正道。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杜甫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國家大事的深刻洞察。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體現了杜甫作爲「詩史」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