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苦寒行二首

· 杜甫
南紀巫廬瘴不絕,太古以來無尺雪。 蠻夷長老怨苦寒,昆崙天關凍應折。 玄猿口噤不能嘯,白鵠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補地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紀:指南方地區。
  • 巫廬:指巫山和廬山,這裏泛指南方山脈。
  • :指瘴氣,熱帶或亞熱帶山林中的溼熱空氣,舊時認爲是瘴癘的病源。
  • 太古:遠古時代。
  • 蠻夷: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 昆崙:即崑崙山,這裏泛指高山。
  • 天關:天險,指高山的險要之處。
  • 玄猿:黑色的猿猴。
  • 口噤:口閉,指因寒冷而閉口。
  • 白鵠:白色的天鵝。
  • 翅垂:翅膀下垂,形容因寒冷而無力。
  • 春泥:春天的泥土。

翻譯

南方地區,巫山和廬山之間的瘴氣從未斷絕,自古以來這裏從未下過一尺厚的雪。南方的長老們抱怨着嚴寒,高聳的崑崙山和天險之處都被凍得彷彿要斷裂。黑色的猿猴因爲寒冷而閉口無法嘯叫,白色的天鵝翅膀下垂,眼中流出血來。如何才能用春天的泥土來修補這裂開的大地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南方嚴冬的苦寒景象,通過誇張和象徵手法,表達了作者對南方嚴寒的深刻感受。詩中「太古以來無尺雪」一句,既表現了南方的氣候特點,也暗示了這種極端天氣的罕見和嚴酷。後文通過對動物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寒冷的氛圍,如「玄猿口噤不能嘯」和「白鵠翅垂眼流血」,生動地描繪了寒冷對生命的摧殘。最後一句「安得春泥補地裂」,則寄託了作者對溫暖春天的渴望和對自然界和諧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詩歌的深刻內涵和藝術魅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