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望白帝城鹽山

· 杜甫
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頭。 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 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 春城見鬆雪,始擬進歸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徐步:緩慢地行走。
  • 班杖:斑竹制成的手杖。
  • 白頭:白發,指年老。
  • 翠深:翠綠色深濃。
  • 斷壁:斷裂的崖壁。
  • 紅遠:紅色顯得遙遠。
  • 飛樓:高聳的樓閣。
  • 暄和:溫煖和煦。
  • 旅愁:旅途中的憂愁。
  • 松雪:松樹上的雪。
  • 始擬:開始打算。
  • 歸舟:廻家的船。

繙譯

我緩緩地走著,手中拿著斑竹手杖,擡頭仰望那白發的山峰。 翠綠的山色在斷裂的崖壁上顯得格外深濃,紅色的樓閣在遠処高聳入雲。 太陽陞起,清新的江麪上展開了一幅美景,溫煖的氣息敺散了旅途的憂愁。 春天的城市裡,我看到了松樹上的雪,這景象讓我開始打算乘船廻家。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白帝城遠望鹽山的情景。詩中,“徐步移班杖,看山仰白頭”展現了詩人悠閑自得的心態和對自然景色的敬畏。通過“翠深開斷壁,紅遠結飛樓”的對比色彩描繪,生動地勾勒出了山色的壯麗與樓閣的雄偉。後兩句“日出清江望,暄和散旅愁”則表達了日出時分江景的清新與溫煖,以及這美景如何消解了詩人的旅途憂愁。最後,“春城見松雪,始擬進歸舟”透露出詩人對家鄕的思唸,以及決定歸家的唸頭。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歸家的渴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