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驪山:山名,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南,是秦嶺山脈的支脈。
- 絕望幸:指皇帝不再臨幸此地。
- 花萼:指花萼樓,唐代長安城內的一座著名樓閣。
- 罷登臨:停止登樓觀賞。
- 朝燭:指朝見皇帝時的燭光,這裏代指朝見皇帝的機會。
- 賜金:指皇帝賜予的金錢。
- 鼎湖:傳說中黃帝乘龍昇天的地方,這裏指皇帝的離去。
- 龍去遠:比喻皇帝去世,遠離人世。
- 銀海:指銀河,這裏比喻天上的世界。
- 雁飛深:比喻皇帝的靈魂昇天。
- 萬歲:對皇帝的尊稱。
- 蓬萊:神話中的仙山,這裏指皇帝的靈魂所在之地。
- 羽林:指皇帝的禁衛軍。
翻譯
驪山已不再期望皇帝的臨幸,花萼樓也停止了登樓觀賞。 地下不再有朝見皇帝的燭光,人間卻還有皇帝賜予的金錢。 鼎湖的龍已經遠去,銀海中的雁飛得很深。 萬歲的蓬萊仙山之上,永遠懸掛着舊時的羽林旗幟。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驪山和花萼樓的荒涼景象,表達了詩人對唐朝衰落的哀思。詩中「地下無朝燭,人間有賜金」一句,既反映了皇帝不再臨幸的現實,又暗示了朝廷的衰敗與民間的富足並存。後兩句以神話傳說中的鼎湖和銀海爲背景,寓意皇帝的離去和靈魂的昇天,充滿了對往昔輝煌的懷念和對現實衰敗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杜甫深沉的歷史感和卓越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