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奉寄嚴大夫

· 杜甫
九日應愁思,經時冒險艱。 不眠持漢節,何路出巴山。 小驛香醪嫩,重巖細菊斑。 遙知簇鞍馬,回首白雲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九日:指重陽節,即農曆九月初九。
  • 愁思:憂愁的思緒。
  • 經時:經過的時間。
  • 冒險艱:經歷危險和艱難。
  • 不眠:不睡覺。
  • 漢節:漢朝的使節,這裏指忠誠和使命。
  • 巴山:山名,位於今四川省東部。
  • 小驛:小型的驛站。
  • 香醪:美酒。
  • :新鮮。
  • 重巖:重疊的山岩。
  • 細菊斑:細小的菊花斑點,指菊花。
  • :聚集。
  • 白雲間:指遠處的雲霧之中。

翻譯

重陽節應當充滿憂愁的思緒,經歷了長時間的危險和艱難。 夜不能寐,手持漢節,不知哪條路能走出巴山。 小驛站裏有新鮮的美酒,重疊的山岩上點綴着細小的菊花。 遙想你騎馬聚集的樣子,回首望去,只見遠處的雲霧之中。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重陽節時對遠方友人的思念之作。詩中,「九日應愁思」直接表達了詩人在節日中的孤獨和憂愁。通過「不眠持漢節,何路出巴山」描繪了詩人在艱難環境中堅守忠誠和尋找出路的情景。後兩句則通過描繪小驛站的美酒和山岩上的菊花,以及對友人騎馬聚集的遙想,展現了詩人對友情的深切懷念和對遠方景象的嚮往。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悠遠,體現了杜甫詩歌的深情與厚重。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

杜甫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