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羅者久取竟未能得王以爲毛骨有異他鷹恐臘後春生鶱飛避暖勁翮思秋之甚眇不可見

· 杜甫
雪飛玉立盡清秋,不惜奇毛恣遠遊。 在野只教心力破,千人何事網羅求。 一生自獵知無敵,百中爭能恥下韝。 鵬礙九天須卻避,兔藏三穴莫深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羅者:指獵人。
  • 臘後:指農曆十二月之後。
  • 鶱飛:振翅高飛。
  • 勁翮:強健的翅膀。
  • :遠。
  • 下韝:指馴鷹時戴在鷹臂上的皮套。
  • 鵬礙九天:比喻極大的障礙。
  • 兔藏三穴:比喻多處藏身,難以捕捉。

翻譯

聽說近山中有白黑二鷹,獵人久尋卻未能捕獲。王監認爲這兩隻鷹的毛骨與衆不同,擔心它們在臘月後春天到來時,振翅高飛,避開暖風,強健的翅膀渴望秋天的涼爽,遠飛得無影無蹤。請我爲此賦詩。

白雪般飛翔,玉立於清秋之中,不惜奇異的羽毛恣意遠遊。 在野外,它們的力量足以打破心力的極限,千人爲何還要用網羅去追求。 一生自獵,知曉自己無敵,百次爭鬥中,恥於屈服於下韝。 面對九天之上的大鵬,須要退避,而兔子藏於三穴,也不必過於深憂。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白黑二鷹的非凡氣質和獵人對其的渴望。詩中,「雪飛玉立」形象地描繪了鷹的潔白與高傲,「不惜奇毛恣遠遊」則表達了鷹的自由與不羈。後文通過對比鷹的強大與獵人的無奈,以及鷹與大鵬、兔子的對比,進一步突出了鷹的非凡與獵人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由與力量的讚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