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閣三度期大昌嚴明府同宿不到

· 杜甫
問子能來宿,今疑索故要。 匣琴虛夜夜,手板自朝朝。 金吼霜鍾徹,花催臘炬銷。 早鳧江檻底,雙影漫飄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索故要(suǒ gù yào):意爲追究原因,要求解釋。
  • 匣琴(xiá qín):裝在匣子裏的琴,指琴未被使用。
  • 手板(shǒu bǎn):古代官員上朝時手持的笏板。
  • 金吼(jīn hǒu):形容鐘聲響亮如金石之聲。
  • 霜鍾(shuāng zhōng):指清晨的鐘聲,因霜降而更顯清冷。
  • 臘炬(là jù):臘月裏點的蠟燭。
  • 早鳧(zǎo fú):指早晨的野鴨。
  • 江檻(jiāng kǎn):江邊的欄杆或堤岸。
  • 飄颻(piāo yáo):飄動,搖擺。

翻譯

我問你能否來此留宿,現在卻懷疑你爲何不來,想要你給個解釋。 匣中的琴夜夜閒置,手板日日自持,卻不見你的身影。 金鐘的聲音如霜降般清脆響徹,花兒催促着臘月的蠟燭燃盡。 早晨的野鴨在江邊的欄杆下,雙影隨風飄動,搖擺不定。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未能如約而至的失望與疑惑。詩中通過「匣琴虛夜夜」和「手板自朝朝」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孤獨等待的情景。後兩句以金鐘、霜鍾、臘炬等自然景象,暗示時間的流逝,增添了詩中的哀愁氛圍。結尾的「早鳧江檻底,雙影漫飄颻」則以景結情,用江邊野鴨的飄搖不定,隱喻詩人內心的不安與期待。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