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彈琴李處士

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用心。 世上幾時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悅耳寧如鄭衛淫。 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沈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焦桐:指古琴,因古代傳說中焦尾琴而得名。
  • 子期:指春鞦時期的音樂家鍾子期,以精通音樂著稱。
  • 師曠:春鞦時期的著名樂師,以音樂才能著稱。
  • 沈沈:形容深沉,這裡指兩位音樂家都已不在人世。

繙譯

明知這件事缺少知音,自然是先生你白費了心思。 世上何時真正喜好古風,人前又何必爲此淚溼衣襟。 表達情感不如笙竽那樣巧妙,悅耳之音又怎能比得上鄭衛之地的婬靡。 一把古琴,七根弦線,鍾子期和師曠兩位大師都已沉寂無聲。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古琴音樂知音難尋的感慨。詩中,“情知此事少知音”直接點明了主題,而“自是先生枉用心”則表達了對李処士的同情。後兩句通過對“世上幾時曾好古”和“人前何必更沾襟”的對比,進一步強調了古風難尋的現實。詩的最後兩句,通過“三尺焦桐七條線,子期師曠兩沈沈”的描繪,不僅展現了古琴的形制,也隱喻了古琴音樂的深沉與寂寞,以及古琴音樂傳承的斷層。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古琴音樂及其傳承的深切關注和無奈之情。

李山甫

唐人。懿宗鹹通中累舉進士不第。後流寓河朔間,依魏博幕府爲從事,不得衆情。文章雄健,名著一方。有集。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