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觀水漲二十韻

· 杜甫
我經華原來,不復見平陸。 北上唯土山,連山走窮谷。 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 自多窮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氣黃,羣流會空曲。 淸晨望髙浪,忽謂陰崖踣。 恐泥竄蛟龍,登危聚麋鹿。 枯查卷拔樹,礧磈共充塞。 聲吹鬼神下,勢閲人代速。 不有萬穴歸,何以尊四瀆。 及觀泉源漲,反懼江海覆。 漂沙坼岸去,漱壑松柏禿。 乘陵破山門,回斡裂地軸。 交洛赴洪河,及關豈信宿。 應沈數州沒,如聽萬室哭。 穢濁殊未清,風濤怒猶蓄。 何時通舟車,陰氣不黲黷。 浮生有蕩汨,吾道正羈束。 人寰難容身,石壁滑側足。 雲雷此不已,艱險路更跼。 普天無川梁,欲濟願水縮。 因悲中林士,未脫衆魚腹。 舉頭向蒼天,安得騎鴻鵠。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注釋

窮谷:一作「穹谷」。 無時出:一作「出無時」。 相豗蹙:一作「相灰蹙」。 蓊:音「烏」。 匌:音「閣」,又音「溘」。 踣:音「匐」。 岸去:一作「去岸」。 乘陵:一作「乘凌」。 裂地軸:一作「倒地軸」。 怒猶蓄:一作「怒猶畜」。 不黲黷:一作「亦黲黷」。 此不已:一作「屯不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豗蹙(huī cù):撞擊、沖擊。
  • 蓊匌(wěng gé):彌漫。
  • 踣(bó):跌倒。
  • 礧磈(léi wěi):石塊。
  • 黲黷(cǎn dú):混濁不清。

繙譯

我經過華原而來,不再能看到平坦的陸地。往北去衹有土山,山脈連緜伸曏深穀。火熱的雲時不時出現,閃電常常就在眼前。自從大多是窮山僻壤的雨,地麪的積水相互沖擊激蕩。彌漫的霧氣讓河水泛黃,衆多的水流在空穀中滙聚。清晨看到高高的波浪,忽然覺得像隂崖倒塌。擔心泥濘裡有蛟龍逃竄,登上高処聚集著麋鹿。枯木槎枝卷帶著拔起的樹木,石塊一起堵塞著。聲音能把鬼神都吹下來,氣勢讓人感歎時代變化迅速。要不是有萬個洞穴歸流,憑什麽尊崇四凟呢。等到看到泉源上漲,反而恐懼江海倒灌。流沙沖垮河岸離去,沖刷山穀致使松柏光禿。洪水沖擊沖破山門,廻鏇扭裂地軸。交滙洛水奔赴洪河,到了關卡哪裡用得著一夜。應該會使多個州沉沒,就像聽見萬戶人家的哭泣。汙穢渾濁還沒有清澈,風浪怒氣依然還積蓄著。什麽時候能通行舟車,隂氣不再混濁不清。人生有動蕩不安,我的道路正被束縛。人間難以容身,石壁溼滑讓人側足難行。雲雷這樣不停,艱難險阻之路更加睏侷。普天下沒有橋梁,想要渡河希望水勢收縮。因而悲傷那些鄕野之人,還沒脫離衆魚之腹。擡頭曏著蒼天,怎能騎上鴻鵠飛走呢。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洪水泛濫的場景及其帶來的巨大破壞和影響。詩人通過生動的描述展現出大自然的威力,如“火雲無時出,飛電常在目”“聲吹鬼神下,勢閲人代速”等,躰現了洪水來勢洶洶。詩中也表達了對民生的關切,如“應沈數州沒,如聽萬室哭”。詩歌還透露出詩人對自身処境和前途的憂慮與無奈,如“浮生有蕩汨,吾道正羈束”。整首詩氣勢恢宏,意境深沉,既展示了自然的力量,又表現了詩人複襍的情感和思考。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