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二十首

· 杜甫
邊秋陰易久,不復辨晨光。 檐雨亂淋幔,山雲低度牆。 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 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
  • 邊秋:邊疆的秋天。
  • 陰易久:陰天持續時間長。
  • 不復辨晨光:無法分辨清晨的光線。
  • 檐雨:屋檐下的雨。
  • 亂淋幔:雨點雜亂地打在帳篷上。
  • 山雲:山間的雲霧。
  • 低度牆:雲霧低低地飄過牆頭。
  • 鸕鶿:一種水鳥,常用於捕魚。
  • 窺淺井:在淺井邊窺視。
  • 蚯蚓:一種無脊椎動物,生活在土壤中。
  • 深堂:深處的房間。
  • 車馬:指車輛和馬匹。
  • 蕭索:冷清,不熱鬧。
  • 百草長:各種草長得茂盛。

翻譯

邊疆的秋天,陰天持續得太久,清晨的光線都難以分辨。屋檐下的雨點雜亂地打在帳篷上,山間的雲霧低低地飄過牆頭。鸕鶿在淺井邊窺視,蚯蚓爬上了深處的房間。車輛和馬匹顯得冷清,門前各種草長得茂盛。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秦州邊疆秋天的景象,通過陰沉的天氣、雜亂的雨聲、低垂的雲霧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壓抑和孤寂的氛圍。詩中「鸕鶿窺淺井,蚯蚓上深堂」這樣的描寫,不僅展示了環境的荒涼,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奈。最後兩句「車馬何蕭索,門前百草長」則進一步以車馬的冷清和百草的茂盛,對比出人煙稀少和自然界的生機,增強了詩的意境深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邊疆生活的深刻感受。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