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樂府華原磬刺樂工非其人也
華原磬,華原磬,古人不聽今人聽。泗濱石,泗濱石,今人不擊古人擊。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樂工。樂工雖在耳如壁,不分清濁即爲聾。
梨園弟子調律呂,知有新聲不如古。古稱浮磬出泗濱,立辨致死聲感人。
宮懸一聽華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從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樂與時政通,豈聽鏗鏘而已矣。磬襄入海去不歸,長安市兒爲樂師。
華原磬與泗濱石,清濁兩聲誰得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華原磬(qìng):古代的一種樂器,磬的一種。
- 泗濱石:泗水邊上的石頭,古代用來製作磬。
- 梨園弟子:指宮廷中的樂師。
- 浮磬:古代的一種樂器,用石頭製成,可以浮在水面上。
- 宮懸:宮廷中的懸掛樂器。
- 磬襄:古代樂師的名字。
- 長安市兒:指長安城中的普通市民。
翻譯
華原磬啊華原磬,古人不聽了現在的人聽。泗濱石啊泗濱石,現在的人不敲了古人敲。 現在的人和古人有什麼不同呢?用還是不用,全憑樂工的喜好。樂工雖然在,但耳朵像牆壁一樣,分不清聲音的清濁,就是聾子。 梨園的弟子們調音律,知道新的聲音不如古。古人說浮磬出自泗濱,立刻就能辨別出致死的音樂,聲音感人。 宮廷中一聽華原石的聲音,君王的心就忘記了邊疆的大臣。果然胡人的侵略從燕地開始,武將們很少願意爲邊疆而死。 這才知道音樂與時政是相通的,豈止是聽那鏗鏘的聲音而已。磬襄去了海里不再回來,長安的市民成了樂師。 華原磬和泗濱石,清濁兩種聲音誰能知曉。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華原磬和泗濱石的對比,反映了時代變遷中音樂與政治的關係。詩中,「華原磬」和「泗濱石」分別代表了古今不同的音樂審美和政治態度。白居易通過這種對比,批評了當時樂工的不專業和對古樂的忽視,同時也暗示了君王對邊疆安全的忽視。詩的最後,通過對磬襄和長安市兒的描述,進一步強調了音樂與時代政治的緊密聯繫,以及對古樂失傳的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傳統文化和政治現狀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