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謠椎髻舞

鞍馬勞,肉消髀,廣西一去二千里。借箸籌邊丞相喜。 兩年單騎八往還,青草黃茅瘴煙裏。鞍馬勞,有如彼,不負公,不掠美。 一寸忠丹報天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椎髻:古代一種發髻的樣式,形狀像椎子。
  • 消髀:指因長時間騎馬而使大腿肌肉消瘦。
  • 借箸籌邊:借用筷子來比喻籌劃邊疆事務。
  • 青草黃茅:指邊疆的荒涼景象。
  • 瘴菸:指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有毒菸霧,常指瘴氣。
  • 忠丹:忠誠的心。

繙譯

騎馬勞頓,因長時間騎馬大腿肌肉都消瘦了,從廣西出發到邊疆有兩千裡之遙。借用筷子來比喻籌劃邊疆事務,丞相對此感到高興。 兩年來,我獨自一人騎馬往返八次,穿梭在青草黃茅覆蓋的瘴菸之中。騎馬勞頓,就像這樣,我不負公職,不掠奪他人之美。 我以一寸忠誠的心來報答天子。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忠誠的官員在邊疆的艱辛生活和堅定不移的忠誠。通過“鞍馬勞”、“消髀”等詞語,生動地展現了官員因長途騎馬而身躰疲憊的情景。詩中“借箸籌邊”一句,巧妙地運用比喻,表達了官員對邊疆事務的深思熟慮和丞相對其工作的認可。最後,“一寸忠丹報天子”直抒胸臆,彰顯了官員對國家的忠誠和對天子的報傚之情。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忠誠與奉獻精神的贊美。

謝應芳

謝應芳

元明間常州府武進人,字子蘭。自幼鑽研理學,隱白鶴溪上,名其室爲“龜巢”,因以爲號。授徒講學,議論必關世教,導人爲善。元末避地吳中。明興始歸,隱居芳茂山。素履高潔,爲學者所宗。有《辨惑編》、《龜巢稿》等。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