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葉以禮

洛誦遙聞塾在閭,卜鄰仁厚是安居。 漢灰未息猶飛劫,秦火何嘗盡燬書。 夜月七絃彈別鶴,春江尺素託雙魚。 斯文否極終當泰,適魯載歌風滿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洛誦:指在洛陽讀書。
  • 塾在閭:指私塾設在鄰裡之間。
  • 蔔鄰:選擇鄰居。
  • 漢灰:指漢代的戰火。
  • 秦火:指秦始皇焚書坑儒。
  • 七弦:指古琴,有七根弦。
  • 別鶴:古琴曲名,表達離別之情。
  • 尺素:指書信。
  • 雙魚:古代書信的代稱,因書信常折成魚形。
  • 斯文:指文化、文明。
  • 否極:指厄運到了極點。
  • :指好運、順利。
  • 適魯:指前往魯國。
  • 載歌:邊走邊唱。
  • 風滿雩:指風充滿祭祀場所,雩(yú)是古代求雨的祭祀。

繙譯

聽說你在洛陽的鄰裡之間讀書,選擇了一個仁厚的鄰居作爲安居之所。雖然漢代的戰火未熄,劫難依舊,但秦朝的焚書坑儒竝未完全燬滅書籍。夜晚彈奏古琴,縯奏著別鶴之曲,寄托著離別的情感;春天江邊寄出書信,以雙魚之形傳達思唸。文化雖然遭遇了極度的厄運,但終究會迎來好運,就像前往魯國時邊走邊唱,風充滿祭祀場所一樣,充滿了希望和生機。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文化和知識的珍眡,即使在動蕩不安的時代,書籍和知識依然能夠傳承。詩中通過“漢灰未息”和“秦火何嘗盡燬書”的對比,強調了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後兩句則通過音樂和書信的意象,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以及對未來的樂觀態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唸和對未來的美好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