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 龐蘊
如來憫諸子,平等無高下。 諸子自愚癡,所以難教化。 直心是道場,子心轉奸詐。 遣子淨三業,轉愛論俗話。 遣子內脩真,向外轉尋假。 遣子學無相,捻他有相把。 無諍最第一,論義成相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如來:佛教中指佛陀,即釋迦牟尼佛。
  • :憐憫,同情。
  • 直心:正直無邪的心。
  • 道場:修行佛法的場所或狀態。
  • 奸詐:狡猾不誠實。
  • 三業:佛教術語,指身業、口業、意業,即人的行爲、言語和思想。
  • 脩真:修行真實之道。
  • 無相:佛教術語,指超越形相的真理。
  • 有相:指具體的形相或現象。
  • 無諍:無爭辯,指心境平和,不與人爭。

翻譯

如來佛憐憫所有的衆生,對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衆生自己愚昧無知,所以難以教化。本來正直的心是修行的根本,但人們的心卻變得狡猾不誠實。讓你們淨化身、口、意三業,你們卻轉而喜歡談論世俗之事。讓你們向內修行真實之道,你們卻向外追求虛假的東西。讓你們學習超越形相的真理,你們卻執着於具體的形相。在佛教中,無爭辯是最重要的,但你們卻在辯論中變成了互相辱罵。

賞析

這首詩偈深刻反映了佛教對於人性的洞察和教化的困難。龐蘊通過對比如來佛的慈悲與衆生愚癡的狀態,揭示了人們在修行道路上的種種障礙。詩中提到的「直心」與「奸詐」、「淨三業」與「愛論俗話」、「內脩真」與「外尋假」、「學無相」與「捻有相」等對比,生動地描繪了人們在追求精神解脫過程中的矛盾和誤區。最後,詩人強調「無諍最第一」,指出真正的修行應該遠離爭辯和衝突,體現了佛教追求內心平和與智慧的核心理念。

龐蘊

唐衡州衡陽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謁僧人石頭。因厭貪俗,沉家財於洞庭,鬻竹器以爲生。後居襄陽,世稱龐居士。工詩。有《詩偈》。 ► 207篇诗文

龐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