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偈

· 龐蘊
知餘轉般若,見餘轉金剛。 合掌恭敬了,不動見空王。 亦勝身命施,亦勝坐天堂。 亦勝五臺供,亦勝求西方。 於住而無住,其福不可量。 有爲如夢幻,無相契真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般若(bō rě):佛教術語,意爲智慧,特指超越世俗認識的智慧。
  • 金剛:佛教中象徵堅固不壞的智慧,常用來比喻佛法的堅不可摧。
  • 合掌恭敬:佛教徒表示尊敬的一種姿勢,雙手合十置於胸前。
  • 空王:指佛,因其超越一切相而得名。
  • 身命施:指捨棄自己的生命和身體去佈施,是佛教中最高的佈施。
  • 五臺供:指在五臺山(佛教聖地之一)進行供養。
  • 求西方:指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宗的主要修行目標。
  • 有爲:指世間一切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佛教認爲這些都是無常的。
  • 無相:佛教術語,指超越一切形相的境界,是真如自性的體現。

翻譯

知道我轉化了智慧,看到我轉化了金剛般的堅不可摧。 合掌恭敬之後,不動如山地見到了超越一切的佛陀。 這比舍棄生命去佈施還要好,比坐在天堂還要好。 比在五臺山供養還要好,比追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好。 對於居住卻無所居住,這樣的福德無法估量。 世間的一切有爲法如同夢幻泡影,而無相的境界才能契合真正的永恆。

賞析

這首詩偈表達了佛教徒對於智慧和解脫的追求。詩中,「般若」和「金剛」分別代表了智慧的不同層次,前者是通達真理的智慧,後者是堅固不壞的智慧。通過合掌恭敬和不動見空王,詩人表達了對佛法的虔誠和達到了超越世俗的境界。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對比,強調了修行佛法比世間任何功德都要高,最終指向了無爲無相的境界,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體現了佛教徒對於真如自性的嚮往和追求。

龐蘊

唐衡州衡陽人,字道玄。嗜佛法,曾謁僧人石頭。因厭貪俗,沉家財於洞庭,鬻竹器以爲生。後居襄陽,世稱龐居士。工詩。有《詩偈》。 ► 207篇诗文

龐蘊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