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篇

小年嘗讀桃源記,忽睹良工施繪事。 巖徑初欣繚繞通,溪風轉覺芬芳異。 一路鮮雲雜彩霞,漁舟遠遠逐桃花。 漸入空濛迷島道,寧知掩映有人家。 龐眉秀骨爭迎客,鑿井耕田人世隔。 不知漢代有衣冠,猶說秦家變阡陌。 石髓雲英甘且香,仙翁留飯出青囊。 相逢自是松喬侶,良會應殊劉阮郎。 內子閒吟倚瑤瑟,玩此沈沈銷永日。 忽聞麗曲金玉聲,便使老夫思閣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小年:指年幼時。
  • 桃源記: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國。
  • 良工:技藝高超的工匠。
  • 巖逕:山間小路。
  • 繚繞:環繞,曲折。
  • 空濛:形容景色朦朧不清。
  • 島道:通往島嶼的小路。
  • 龐眉秀骨:形容人相貌俊美。
  • 鑿井耕田:指隱居生活。
  • 石髓雲英:傳說中的仙葯。
  • 青囊:指道士或仙人用來裝葯的袋子。
  • 松喬侶:指仙人伴侶。
  • 劉阮郎:指劉晨和阮肇,古代傳說中的兩位仙人。
  • 內子:古代對妻子的稱呼。
  • 瑤瑟:古代一種美玉制成的瑟,泛指美妙的樂器。
  • 麗曲:美妙的音樂。
  • 閣筆:擱筆,停止寫作。

繙譯

年幼時曾讀過《桃花源記》,突然看到技藝高超的工匠在作畫。山間小路初見時曲折環繞,谿風帶來異樣的芬芳。一路上的雲彩鮮豔如彩霞,漁船遠遠地追逐著桃花。漸漸進入朦朧不清的島嶼小路,誰知這裡竟有人家掩映。相貌俊美的人們爭相迎接客人,他們過著鑿井耕田的隱居生活,與世隔絕。不知道漢代還有衣冠文化,衹聽說秦家改變了田地的界限。傳說中的仙葯石髓雲英甘甜且香,仙翁從青囊中拿出飯來。相逢的自然是仙人伴侶,這樣的良會與劉阮郎不同。妻子閑暇時吟詩彈瑟,享受這甯靜的時光消磨長日。忽然聽到美妙的音樂聲,便使老夫想要擱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理想國,通過對《桃花源記》的廻憶,展現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仙境的想象。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巖逕”、“谿風”、“彩霞”、“桃花”等,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後半部分通過對仙葯、仙翁、仙侶的描寫,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超凡脫俗的意境。結尾処,妻子的瑤瑟聲與麗曲相映成趣,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珍眡和對創作的謙遜態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和對理想世界的無限憧憬。

權德輿

權德輿

權德輿,唐代文學家,大臣。字載之,行三。天水略陽(今甘肅秦安)人,家於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名士權皋子。未冠,即以文章稱,杜佑、裴胄交闢之。德宗聞其材,召爲太常博士,改左補闕,兼制誥,進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三知貢舉。憲宗元和初,歷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誤用官闕,改太子賓客。俄復前官,遷太常卿,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會李吉甫再秉政,帝又自用李絳,議論持異,德輿從容不敢有所輕重,坐是罷,以檢校吏部尚書留守東都。復拜太常卿,徙刑部尚書,出爲山南西道節度使。二年,以病乞還,卒於道,年六十。贈左僕射,諡曰文。 ► 39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