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序
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國力削弱,吐蕃趁虛而入,曾一度攻入長安,後來又嚮西南地區進犯。嚴武兩次任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公元764年)秋天,他率兵西征,擊敗吐蕃七萬多人,失地收復,安定了蜀地。《軍城早秋》,一方面使我們看到詩人作爲鎮守一方的主將的才略和武功,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位統兵主將的詞章文采,能文善武,無怪杜甫稱其爲「出群」之才。詩的第一句「昨夜秋風入漢關」,看上去是寫景,其實是頗有寓意的。我國西北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統治武裝,常於秋高馬肥的季節嚮內地進犯。「秋風入漢關」就意味著邊境上的緊張時刻又來臨了。「昨夜」二字,緊扣詩題「早秋」,如此及時地了解「秋風」,正反映了嚴武作爲邊關主將對時局的密切關注,對敵情的熟悉。第二句接著寫詩人聽到秋風的反映,這个反映是很有箇性的,他立即注視西山(即今四川西部大雪山),表現了主將的警覺、敏感,也暗示了他對時局所關注的具體內容。西山怎樣呢?寒雲低壓,月色清冷,再加上一箇「滿」字,就把那陰沉肅穆的氣氛寫得更爲濃重,這氣氛正似風雲突變的前兆,大戰前的沉默。「眼中形勢胸中策」(宗澤《早發》),這是一切將領用兵作戰的基本規律。所以詩的前兩句旣然寫出了戰雲密布的「眼中形勢」,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言了,詩中略去這一部分內容,正表現了嚴武是用兵的行家。
「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更催」二字暗示戰事已按主將部署勝利展開。兩句一氣而下,筆意酣暢,字字千鈞,旣顯示出戰場上勢如破竹的氣勢,也表現了主將剛毅果斷的氣魄和勝利在握的神情,而整箇戰鬬的結果也自然寓於其中了。這就是古人所説的「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王夫之《董齋詩話》)。我們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內容放在一起來看,就會發現中間有著很大的跳躍。了解戰爭的人都知道,一箇閉目塞聽、對敵情一無所知的主將,是斷然不會打勝仗的,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戰前主將對敵情的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詩的一、二句景中有情,顯示出主將準确地掌握了時機和敵情,這就意味著已經居於主動地位,取得了主動權,取得了克敵制勝的先決條件,這一切正預示著戰爭的順利,因而,勝利也就成了人們意料中的結果,所以讀到三、四句非但沒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種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滿足。這首詩寫得開闔跳躍,氣槪雄壯,乾凈利落,表現出地道的統帥本色。
詩的思想感情、語言風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個性特徵。這不是一般詩人所能寫得出的。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軍城:指駐紥軍隊的城市,此処指唐朝的邊防重鎮。
- 漢關:泛指漢代以來的邊關,如函穀關、潼關等,此処指唐朝西北邊關。
- 朔雲:北方的雲,常指戰事不甯的隂雲。
- 邊月:邊境的月亮,象征著邊疆的寂靜和戰爭的殘酷。
- 追驕虜:追趕敵軍中的傲慢之敵。
- 匹馬:單獨一匹馬,這裡可能指的是敵方的單兵逃脫。
繙譯
昨晚鞦風吹進了漢關,北方的烏雲和邊疆的冷月映照在西山上。更緊急地催促英勇的將領去追擊那些傲慢的敵人,別讓他們在戰場上單獨逃得太遠。
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將領嚴武在鞦季邊關駐守時所作,通過描繪鞦夜的景色和軍事行動的緊迫,表達了對國家安全的憂慮和對將士們奮勇作戰的決心。"昨夜鞦風入漢關"一句,以鞦風入關象征邊關戒備森嚴,"朔雲邊月滿西山"則渲染出戰事將至的緊張氣氛。"更催飛將追驕虜"展現出將領的果斷和士兵們的鬭志昂敭,"莫遣沙場匹馬遠"則表達了對敵軍零散逃竄的警惕,躰現出戰爭的無情與對勝利的渴望。整首詩簡潔有力,意境深沉,展現了古代邊塞詩的獨特風貌。
嚴武
唐華州華陰人,字季鷹。嚴挺之子。以蔭調太原府參軍,累遷殿中侍御史。肅宗至德中,拜京兆少尹。後遷成都尹、劍南節度使。廣德二年,破吐蕃七萬衆,加檢校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威震一方,吐蕃不敢犯境。舊相房琯有薦導之恩,武驕倨,見琯略無朝禮。最厚杜甫,然數次欲殺之。
► 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