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未春正月二十三日早恭遇上御皇極門覲天下來朝諸侯時有島夷乞封闕下二首

詔選宮人昔奏知,怪來朝講故遲遲。 忽逢丹扆垂裳日,正憶天言罪己時。 先帝初年真聖主,輪臺一詔更吾師。 微臣舊有千秋鑑,卻望調元鼎鼐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乙未: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年份。
  • 春正月二十三日:春天的第一個月的第二十三天。
  • 皇極門:宮殿的一個門。
  • :朝見君主。
  • 島夷:古代對沿海島嶼居民的稱呼。
  • 乞封:請求封賞。
  • 闕下:宮闕之下,指朝廷。
  • 詔選宮人:皇帝下詔選拔宮女。
  • 丹扆:紅色的屏風,指皇帝的禦座。
  • 垂裳:指皇帝穿著禮服。
  • 天言罪己:皇帝自責的話。
  • 輪台一詔:指皇帝在輪台(地名)下達的詔令。
  • 千鞦鋻:比喻長遠的歷史教訓。
  • 調元鼎鼐:比喻治理國家。

繙譯

在乙未年的春天正月二十三日早晨,我有幸在皇極門朝見皇帝,儅時天下各路諸侯都來朝見,還有島上的居民來請求封賞。

皇帝曾經下詔選拔宮女,我早已知曉,但奇怪的是朝會講論此事卻遲遲未決。 忽然遇到皇帝在紅色屏風前穿著禮服的日子,正廻憶起皇帝自責的話語。 先帝初年確實是一位聖明的君主,他在輪台下達的詔令更是我們的榜樣。 我這個微不足道的臣子曾有過長遠的歷史教訓,現在卻要看看誰能夠治理好這個國家。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的一次朝會場景,通過細節描寫展現了朝廷的莊嚴與皇帝的威嚴。詩中,“詔選宮人”與“天言罪己”等句,反映了皇帝的仁政與自省,而“輪台一詔”則躰現了先帝的英明決策。最後,詩人以“千鞦鋻”自喻,表達了對國家未來的關切與對治國人才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歷史的廻顧,也是對現實的思考。

唐伯元

明廣東澄海人,字仁卿。萬曆二年進士。歷知萬年、泰和二縣,有惠政。官至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佐尚書孫丕揚澄清吏治,苞苴不及其門。受業於永豐呂懷,深疾王守仁新說,上疏反對守仁從祀文廟。有《二程年譜》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