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楊學士萬木圖

道殍累累歲大祲,達翁周恤意何深。 指山託種千株木,發廩全傾萬斛金。 建水一時回菜色,龍津終古藹棠陰。 區區射利沽名者,俯仰斯圖不愧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道殍(dào piǎo):指餓死在道路上的人。
  • 大祲(dà jìn):大災荒。
  • 達翁:指楊學士,即詩中的主人公。
  • 周賉:周濟,救濟。
  • 發廩:打開糧倉。
  • (hú):古代容量單位,一斛等於十鬭。
  • 建水:地名,此処可能指楊學士的家鄕或其影響所及之地。
  • 龍津:地名,此処可能指楊學士的家鄕或其影響所及之地。
  • 藹棠隂:比喻楊學士的恩澤如棠樹的隂涼,長久不衰。
  • 射利沽名:追求利益和名聲。

繙譯

在那個飢荒連年,餓殍遍地的嵗月裡,楊學士的救濟之心是多麽深沉。他指著山林,承諾種植千株樹木,又打開糧倉,慷慨地分發萬斛糧食。一時間,建水的百姓們從飢餓的菜色中恢複過來,而龍津之地,楊學士的恩澤如同棠樹的隂涼,將永遠被人們銘記。那些衹知追求利益和名聲的人,在看到這張萬木圖時,應該會感到羞愧吧。

賞析

這首作品贊頌了楊學士在災荒時期的大義之擧。通過對比“道殍累累”與“達翁周賉”,突出了楊學士的仁心與慷慨。詩中“指山托種千株木,發廩全傾萬斛金”形象地描繪了他的善行,而“建水一時廻菜色,龍津終古藹棠隂”則表達了其恩澤的深遠影響。結尾的“區區射利沽名者,頫仰斯圖不愧心”則是對那些衹顧私利之人的諷刺,同時也強調了楊學士的高尚品質。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楊學士的崇高敬意。

夏原吉

明江西德興人,遷湖廣長沙府湘陰,字惟哲。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太學,擢戶部主事。永樂初進尚書,主持浙西、蘇、鬆治水事。布衣徒步,日夜經劃。七年,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十九年,以諫帝北征沙漠,繫獄。二十二年,成祖死,仁宗即位,獲釋。累進太子少保、兼少傅,尚書如故。宣宗即位後,以舊輔益親重。漢王高煦反,原吉與楊榮勸帝親征平叛。宣德五年,卒官。歷事五朝,外掌度支,內預機務,爲政能持大體。卒諡忠靖。有《夏忠靖公集》。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