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吳興道場山

肩輿一上道場山,遊覽都忘陟頓艱。 泉迸石渠存虎跡,峯名金蓋擁螺鬟。 木魚催飯鳴鬆杪,野鶴窺窠過竹間。 安得從今脫塵鞅,此中相伴老僧閒。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肩輿(jiān yú):古代的一種轎子,由人擡着行走。
  • 陟頓(zhì dùn):攀登和停頓,指行走的辛苦。
  • (bèng):涌出,噴射。
  • 螺鬟(luó huán):形容山峯像螺殼一樣盤旋而上。
  • 木魚(mù yú):佛教法器,用於敲擊以提醒修行者。
  • 鬆杪(sōng miǎo):松樹的頂端。
  • 窺窠(kuī kē):窺視鳥巢。
  • 塵鞅(chén yāng):塵世的束縛。
  • (xián):同「閒」,悠閒。

翻譯

乘坐轎子登上吳興的道場山,遊覽的興致讓我忘記了攀登的艱辛。泉水從石渠中涌出,留下了虎的足跡,山峯名爲金蓋,像螺殼一樣盤旋而上。木魚聲在松樹頂端響起,催促着僧人用餐,野鶴在竹林間窺視鳥巢。真希望從今以後能擺脫塵世的束縛,在這裏與老僧相伴,享受悠閒的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夏原吉遊覽吳興道場山的所見所感。詩中,「肩輿一上道場山」展現了作者輕鬆遊覽的姿態,而「泉迸石渠存虎跡」和「峯名金蓋擁螺鬟」則生動描繪了山中的自然景觀。後兩句通過木魚聲和野鶴的描繪,增添了山中的寧靜與生機。結尾表達了作者對塵世束縛的厭倦和對山中悠閒生活的嚮往,體現了詩人對自然與寧靜生活的深切渴望。

夏原吉

明江西德興人,遷湖廣長沙府湘陰,字惟哲。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太學,擢戶部主事。永樂初進尚書,主持浙西、蘇、鬆治水事。布衣徒步,日夜經劃。七年,兼攝行在禮部、兵部、都察院事。十九年,以諫帝北征沙漠,繫獄。二十二年,成祖死,仁宗即位,獲釋。累進太子少保、兼少傅,尚書如故。宣宗即位後,以舊輔益親重。漢王高煦反,原吉與楊榮勸帝親征平叛。宣德五年,卒官。歷事五朝,外掌度支,內預機務,爲政能持大體。卒諡忠靖。有《夏忠靖公集》。 ► 2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