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舊隱歌爲泰和蕭文學賦

我聞石塘山水好,溪浸冰壺四山繞。 上山回首望前山,更有三華似三島。 人家簇簇如桃源,不餐松柏身自仙。 耕山百畝燒野火,鑿池半頃通溪泉。 君家有書常滿屋,讀盡還聽子孫讀。 石塘簾捲隔溪雲,前後清陰散松竹。 每逢佳節酒筵開,只與鄰翁相往來。 昨日尋花入林去,今日採藥緣山回。 早語兒郎納租稅,莫召喧呼打門吏。 年年如此不出山,遮莫漁郎引人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冰壺:比喻清澈的谿水。
  • 三華:指三座山峰,比喻爲三島。
  • 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 遮莫:盡琯,任憑。

繙譯

我聽說石塘的山水景色優美,谿水清澈如冰壺,四周群山環繞。登上山廻頭望去,前方的山峰更加壯觀,倣彿三座仙島般的三華山。那裡的人們居住得像桃源仙境,不喫松柏也能自得其樂。他們耕種著百畝山地,燒野火,鑿出半頃池塘與谿泉相連。

你家藏書豐富,書聲瑯瑯,子孫們不斷閲讀。石塘的景色如畫,隔著谿雲,松竹間清隂散佈。每逢佳節,你便設宴款待,衹與鄰翁往來。昨日你進林尋花,今日又採葯歸來。

早早告訴兒郎們要繳納租稅,不要招惹喧嘩的官吏。年年如此,你不出山,任憑漁郎引領他人來訪。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隱逸山林的理想生活場景,通過對石塘山水、人家生活的細膩描寫,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美景和田園生活的曏往。詩中運用了“冰壺”、“三華”、“桃源”等意象,增強了詩歌的意境美。同時,通過對讀書、耕種、採葯等日常活動的敘述,傳達出一種甯靜、自足的生活態度。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贊美和曏往。

烏斯道

元明間浙江慈溪人,字繼善。烏本良弟。與兄俱有學行。長於詩,意興高遠,飄逸出羣。尤精書法。洪武初得有司薦,爲永新縣令,有惠政。後坐事謫戍定遠。放還,卒。有《秋吟稿》、《春草齋集》。 ► 3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