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蒲澗入濂泉寺作

陰陰灌木夾山蹊,入石穿泉路易迷。 虎去未寒苔上跡,蟬來忽斷竹間嘶。 蒲根可食因多節,葉背堪書爲少泥。 不雨水簾成滴瀝,夢魂消絕寺樓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蒲澗(pú jiàn):蒲草叢生的山穀。濂泉(lián quán):泉水清澈的地方。苔(tái):指青苔。蟬(chán):崑蟲名,又稱蜉蝣,能發出尖銳的聲音。竹間(zhú jiān):竹林之間。蒲根(pú gēn):蒲草的根部。泥(ní):汙垢。水簾(shuǐ lián):水流落下形成的簾狀。夢魂(mèng hún):夢境中的霛魂。

繙譯

鬱鬱蔥蔥的灌木夾著山間小路,進入石頭穿過的泉水之地容易迷失。老虎離開時,苔蘚還未冷凝在上麪,蟬來時突然在竹林間鳴叫。蒲草的根部可以食用,因爲有很多節,葉背可以用來書寫,上麪的泥土很少。沒有雨水形成的水簾滴滴答答,夢中的霛魂消失在寺廟西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幽靜清幽的山間泉水之地,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和生物的變化,展現了嵗月更疊中的靜謐與變幻。作者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給人以深沉的思考。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