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初冬忽傳明卿有非常耗者得書喜劇因成一律情見乎辭

矯首南雲眼劇穿,銀鉤乍展獨欣然。 人驚罔象珠仍得,我識隨侯月故圓。 久自千秋歸大雅,何妨七日宴鈞天。 病夫粗了區中事,進爾同皈第四禪。
拼音

所属合集

#十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壬午:指特定的年份,壬午年。
  • 初冬:冬季的開始。
  • 明卿: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非常耗:非同尋常的耗費或損失。
  • 得書:收到書信。
  • 矯首:擡頭。
  • 南雲:南方的雲,這裏可能指代詩人心中的思念或期待。
  • 眼劇穿:眼睛極度穿透,形容極力遠望。
  • 銀鉤:比喻書信。
  • 乍展:剛剛展開。
  • 獨欣然:獨自感到高興。
  • 罔象:古代傳說中的水怪,這裏比喻難以預料的事物。
  • 隨侯:隨侯珠,傳說中的寶珠,比喻珍貴之物。
  • 月故圓:月亮依舊圓,比喻事情圓滿。
  • 大雅:指高雅的文學作品。
  • 七日宴鈞天:比喻盛大的宴會。
  • 區中事:世間的事務。
  • 同皈:共同歸向。
  • 第四禪:佛教術語,指達到禪定的第四階段,即最高境界。

翻譯

擡頭南望,眼睛幾乎穿透雲層,剛剛展開書信,我獨自感到無比高興。人們驚訝於那難以預料的珍貴之物竟能失而復得,而我認識的隨侯珠,月亮依舊圓滿。長久以來,千秋的文學歸於高雅,何妨舉辦一場盛大的七日宴會。病中的我剛剛處理完世間的事務,現在我要與你一同歸向禪定的最高境界。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收到友人書信後的喜悅心情,以及對友人遭遇的關切和對文學高雅境界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典故,如「罔象」、「隨侯珠」等,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想象力。通過對比「人驚」與「我識」,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友人遭遇的獨到見解和對友情的珍視。最後,詩人以禪定的最高境界作爲歸宿,表達了對超脫世俗、追求精神昇華的嚮往。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