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陳子韶憲使以二詩及書附賈舶見寄聊爾次荅
萬里橋東賈客航,曾攜明月到吳閶。
清猿響挾三巴俊,赤鯉心紆九派長。
終古壎篪還並協,此生旗鼓不相當。
夫君自有夔州調,刺史能無治草堂。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閬中:地名,今四川省閬中市。
- 陳子韶:人名,明代官員。
- 憲使:官職名,指監察地方的官員。
- 賈舶:商船。
- 見寄:寄來的。
- 次荅:次韻回答。
- 萬里橋:橋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 吳閶:指蘇州,因蘇州有閶門。
- 清猿響:指猿猴的叫聲。
- 三巴:古地名,指今四川省東部地區。
- 赤鯉:紅色的鯉魚,這裏比喻書信。
- 九派:指長江的衆多支流。
- 壎篪:古代的兩種樂器,這裏比喻和諧。
- 旗鼓:比喻聲勢或力量。
- 夔州調:夔州(今重慶奉節)的音樂風格。
- 刺史:古代官職,地方行政長官。
- 治草堂:指管理或修繕草堂。
翻譯
商船從萬里橋東啓航,你曾帶着月光來到蘇州。 猿猴的叫聲與三巴的才俊相伴,紅色的鯉魚象徵着書信,心意綿長如長江的九條支流。 自古以來,壎篪之音總是和諧,而我們此生的聲勢卻難以匹敵。 你的音樂自有夔州的韻味,而作爲刺史的你,是否也會管理那草堂呢?
賞析
這首作品是王世貞對陳子韶寄來的詩和書的迴應。詩中,王世貞通過描繪商船、月光、猿聲、鯉魚等意象,展現了陳子韶的旅途與心境。他讚美了陳子韶的才華與音樂,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與陳子韶在聲勢上的差距。最後,他以夔州調與治草堂的對比,巧妙地表達了對陳子韶的期待與讚賞。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王世貞對友人的深厚情誼與對藝術的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