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比部詹內翰邀同少司徒方公遊徐公子萬竹園時主人以疾不見
莫嫌張廌解辭賓,有例何曾問主人。
客比七賢差恨少,侯同千畝未言貧。
琮琤別寫風中韻,峭茜平添雨後神。
但醉逃禪渾亦得,已公蘭若是西鄰。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張廌(zhāng zhì):人名,此處指張廌的行爲。
- 七賢:指竹林七賢,魏晉時期的七位名士。
- 千畝:此處指大面積的竹林。
- 琮琤(cóng chēng):形容玉石相擊的聲音,這裏用來形容竹子在風中搖曳的聲音。
- 峭茜(qiào qiàn):形容山勢險峻,這裏用來形容雨後竹林的清新景色。
- 逃禪:逃避世俗,尋求心靈上的寧靜。
- 已公蘭若:已公,指已經去世的高僧;蘭若,指寺院。
翻譯
不要嫌棄張廌拒絕賓客,有這樣的先例,何必詢問主人。 我們的客人雖然比不上竹林七賢那麼多,但侯爵的竹林也未曾言貧。 竹子在風中搖曳,發出琮琤的聲音,彷彿是風中的韻律;雨後的竹林更顯峭茜,增添了幾分神韻。 只要能在醉意中逃避塵世的煩惱,尋求心靈的寧靜,就已經足夠了。西鄰的寺院,已故高僧的蘭若,正是我們尋求安寧的好去處。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與友人遊徐公子萬竹園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自然與寧靜生活的嚮往。詩中「客比七賢差恨少」一句,既表達了對竹林七賢的敬仰,也暗示了自己與友人的清高不羣。後句以竹林爲喻,展現了竹林的廣闊與清貧,同時「琮琤」與「峭茜」的描繪,生動地傳達了竹林在風中與雨後的不同韻味。結尾處提到逃禪與蘭若,更是深化了全詩追求心靈淨土的主題。